安徽法制报7月24日讯“谁污染谁治理”是环境保护的一项基本原则。可是在7月18日,省人大常委会组织的“江淮环保世纪行”采访行动中,记者了解到,跨境污染已经成为淮河两岸居民饮水安全的一大隐患。淮南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安生说,由于上游污水团下泻该市,他已经连续3周都在买矿泉水饮用了。
据王安生介绍,自6月26日淮河第一个汛期来临,上游巨大的污水团汹涌而至淮南,该市的环境在线监控设备显示流经市内的淮河水质连续3周一直都在四类、劣五类之下。但对上游排水,当地环保部门没有监管权力,因此连续近1个月时间,都没能扭转淮河水质十分恶劣的局面。王安生说,由于饮用被污染的淮河水,自己曾经患过直肠癌,所以现在家人非常小心,不敢再饮用自来水,都是买矿泉水作为饮用水。满头银发的王安生深表忧虑:“我们是干部,经济条件允许还可以用矿泉水饮用,可是两岸那么多百姓该怎么办呢?”他的担忧不无道理,在随后采访该市孔李煤矿的老职工王大爷时,他说自家的水缸都是加了矾,经过沉淀之后才敢饮用。
类似的情况在亳州更具代表性,其境内的涡河是直接注入淮河的一条支流。由于其上游邻接河南,大量的污水常年注入涡河。据该市环保局的袁副局长介绍,涡河现在仍然是一条黑河,常年散发着臭味,仅仅就市内治理,对该河流的治污不能起太多作用。为此该局也多次请求上级出面协调解决,但由于缺乏具体的法律可以适用,根本不能建立起一种长效的解决机制。
省环保局水办工作人员解释说,因为过境水的污染一般都发生在汛期,而开闸放水是水利闸管部门的事情,环保部门对此无法控制。对跨境污染,目前仍然缺乏可以具体操作的法律规定,现阶段最理想的做法是上游开闸放水时,及时通知下游做好各种应对水质变化的准备,但由于区域利益所限,这种理想状态很难实现。该工作人员认为,相关部门可以对“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作出适当的法律解释,来遏制跨境污染。(刘秀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