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信息产业部最近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广东省全口径电子信息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11575.97亿元,相当于排在全国第二位的江苏与排在第三位的上海两省市总量之和,成为目前国内唯一一个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超万亿元的省份。
提速:两年多翻了近一番
11575.97亿元的电子信息产业工业总产值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据国家信息产业部统计,它占到国内整个行业产值的33.27%,与其相关的工业增加值和产品销售收入也都占到全国的30%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广东电子信息产业工业总产值从100亿元到1000亿元用了9年;从1000亿元到5000亿元用了3年多;从5000亿元到10000亿元仅仅用了2年多!发展最快的时期正是最近这5年,尤其是2003年从6130.54亿元猛增到2005年的11575.97亿元,两年增长接近翻了一番。
广东的电子信息产业不但在国内同行业中位置突出,并且成为全省第一个产值过万亿元的产业,是名副其实的第一支柱产业。
广东省信息产业厅厅长徐志彪说,前些年,一直有人质疑,在产业规模上去之后,广东靠挣手工费撑起来的产业格局是否能打破?工业的增加值和利润到底有没有提升?规模上了新台阶以后,还能不能继续保持快速的增长?
徐志彪亮出了一组更新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工业增加值1055.89亿元,同比增长31.7%,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4.4%;利润总额122.0亿元,同比增长30.3%。他说:“目前整个行业呈现又快又好的发展态势,这就是最有力的注脚。信息产业仍是一个高增长行业,只要踏准新一轮的发展脉搏,如3C(电脑、通信和消费类电子产品)融合等发展趋势,就能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转型:向“微笑曲线”两头奋力爬坡
有人认为,大而不强一直是广东电子信息产业的“死穴”。广东人津津乐道的“东莞塞车,全球电脑缺货”的情形,只能说明产业配套优势突出。万亿元的产值是个巨大的“量变”,在它的推动下,广东电子信息产业的形态到底有没有得到提升呢?
华南理工大学原校长刘焕彬教授一直参与广东电子信息产业的相关调研,他认为广东电子信息产业的总体层次已从最初的加工组装型推进到初步的制造研发型。
“事实上,近几年广东的电子信息产业一直在向‘微笑曲线’的两头奋力爬坡。”刘焕彬以一条中间低、两头上翘的“微笑曲线”向记者讲解起全球信息产业价值链的分配环节——曲线的两头分别代表制造研发和销售服务,目前多数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而中间的低谷代表加工业。广东的电子信息产业正是从加工、组装层次起步的。
不过,从改革开放起步,广东电子信息产业至今蓄势已久。近几年,通过采取大力推动关键领域重点突破、促进消费类电子产业升级、推进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一系列措施,广东电子信息产业长期以来存在的附加值低、核心竞争力不足的局面正在逐渐扭转。一些大企业不断突破核心技术,已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知识产权。以深圳华为为例,截至2006年3月底,该公司已申请国内专利1.1万件。2005年,华为申请的专利合作条约分别居发展中国家企业的第3,居全球第37位。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华为,还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如已加入70个国际标准组织,且在其中5个任副主席。如今的华为已跻身全球第三代通讯领域的第一阵营。
除了有足够实力搞研发的大企业,通过产业创新平台发展起来的中小企业同样也有可圈可点之处——依托于珠海软件与集成电路公共设计基地发展起来的炬力集成电路设计公司,在短短3年多时间里实现了产值从百万元级到数亿元级的增长,其自主设计的mp3芯片已占全球市场40%的份额,占有率世界第一。
另一方面,广东电子信息企业也在“走出去”的带动下逐步做大做强。去年,全国出口交货值超过100亿元的9家企业中,广东就占了5家。TCL在2004年并购汤姆逊彩电业务和阿尔卡特手机业务,构建起覆盖全球市场的业务架构,加快拓展海外市场。今年前5个月,TCL光手机的出口增速就超过250%,其它产品也在东南亚市场取得重点突破,成为当地最有影响力的中国品牌。而华为2005年的海外销售额也高达48.7亿美元,海外市场份额首次超过国内市场,其产品从早期进入非洲、中东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市场起步,目前已开始进入欧美发达国家,进军行业的高端市场。
补短:研发投入与消化吸收亟待加强
万亿元的产值规模,是否已让广东的电子信息产业产生了令人期待的“质变”呢?
“从客观上讲,这仍只是可喜的量变过程。”刘焕彬认为,质变不是三五年就能达到的,恐怕还须经历更长的发展阶段。但无论如何,这个“万亿元”的取得,说明广东已踏出了“很有希望的一步”。
“对于广东电子信息产业的增势,我不担心。但我们自主研发的比例有多大,这仍是关键。”刘焕彬分析称:我们的产业本来就基础差、底子薄,靠什么跨越式发展?投入是关键因素之一。但2005年,广东的研发投入占了整个GDP的1.14%,还达不到发达国家2%以上的水平。
过去十几年,广东在加强技术引进方面做得很成功,但是在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面投入太少,导致长期存在附加值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核心竞争力不足等问题。有一组数据或许能说明问题:韩国人在技术引进的投入和与消化吸收投入的资金比例为1:50,而广东目前的比例是1:0.07,这个差距就大了。
一些专家认为,按广东目前的产业规模,无论从技术、人才和经济储备都到了应更有所作为的时候。要充分借鉴韩国的发展经验,在加强引进的同时,加大吸收和再创新方面的投入,逐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