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06年5月成功施行华南首例成人活体肝移植手术
不久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一院”)成功开展了华南地区第一例成人活体肝脏移植的手术,又一次创造了一项令世人瞩目的“第一”!
翻开中山一院近百年的历史卷轴,人们发现,该院的发展轨迹不但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史的真实写照,其中的无数个“第一”更开创了我国医疗事业的多项历史先河。
前人创造的宝贵财富是培育“第一”的沃土
中山一院的威名,首先来自该院近百年的历史沉淀和文化传承。翻开《20世纪广东产学技术全纪录》,其中记载的中山一院许多的历史成就让人们不得不为之折服。早在1958年,中山一院的卓大宏教授便在国内首次运用医疗体育法治疗高血压病患者,当时的中国高效降血压药物十分缺乏,医疗体育法无疑是许多高血压患者的福音;时隔四年,黄承达教授又研制出同源无机骨和人造骨应用于临床,属世界首创,为全世界的骨科医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972年,该院又在国内率先建立心脏重病监护室,堪称中国心脏ICU的“开山鼻祖”……
中山一院器官移植中心是全国重点学科普通外科属下的独立学科,在这里换肝、换肾的病人已数以万计。问及器官移植中心何以有今天的成就,一位医生骄傲地说:“因为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承了前辈为我们创造的宝贵财富!”1972年,中山一院的梅骅教授和李仕梅教授便成功主持实施了国内首例肾脏移植手术,并且患者存活超一年。在肾脏移植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的今天,这似乎并不起眼,但我们今天拥有的肾脏移植技术有不少都源自当年两位教授的那一台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手术;1992年,中山一院在国内率先成功研究全肝血流隔离的肝切除手术,而这一研究的主持人正是原中山一院院长、中山医科大学校长,现任卫生部副部长的黄洁夫教授;1993年,在黄洁夫教授的主持下,国内首例小儿肝移植手术、首例全肝移植手术在中山一院相继开展成功……
中山一院的老专家、老教授们创造的这些“第一”和“首例”,不仅为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许多奇迹,填补了许多空白,更为后人创造更多的“第一”培育了一方沃土!2004年5月,中山一院成功开展了亚洲第一例多器官移植手术。主持移植手术的何晓顺、朱晓峰两位教授都是黄洁夫教授十余年前创建器官移植中心时的核心骨干。两位专家在该院多个学科专家的配合下,攻克了许多困难,最终成功完成了这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手术的效果出奇的理想,术后仅仅6天,病人便奇迹般地脱离了重症监护,回到了普通病房。这场极限战役的挑战者以胜利者的姿态为中山一院的威名史再次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标志着我国器官移植水平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不断创新是开创许多“第一”的源泉
“发展不能死守前人的成就。中山一院能在近百年的时间内始终保持着华南地区‘龙头’医院的地位,是因为我们能在前辈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创新。创新精神是中山一院发展的源泉。”
老院长詹文华教授的一席话道出了中山一院“活力”的精髓。1973年,该院的郑振声教授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体外反搏装置,并首次应用于临床;1984年,该院又在国内率先研制出“FS-II型多功能手术头架”并运用于临床……在技术上,1997年,中山一院在国内率先用PCA治术后疼痛;1998年,在国内首次施行体外循环下对双侧肺进行全肺灌洗术……一系列先进的技术由中山一院在国内甚至全世界率先开展。这些新设备、新技术纷纷在中山一院研制、开展成功,其中的不少成果为许多疾病的临床治疗带来了突破性的进展。
中山一院的创新不仅体现在技术上,更体现在临床治疗的理念上。有专家曾说:“当病人的治疗难度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再是一、两个科室和专家可以应付得来的了,往往需要许多个科室、许多位专家联合会诊、共同治疗才能顺利开展。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会导致救治工作失败。”中山一院正是我国最早提出多学科综合治疗理念的医院之一。远有1988年中国大陆第一例、世界第八例的连体婴分离手术,近有2001年国内首例连头婴分离术等等,都是这种理念付诸实践的典范,特别是连头婴分离术至今仍让广州人和医学界叹为观止!
2000年7月,广东省惠东县白花镇高埠村的一个农民家庭诞生了一对双胞胎女婴。这本应是一件可喜之事,却让一个家庭陷入了巨大的惶恐:这对双胞胎竟是一对连头婴!而且两个女婴的双颅骨相连,形成一个颅腔,双侧脑组织相连,脑内大静脉相融合,是非常罕见的各类连头畸形中最复杂的一种类型。同时,右婴还被诊断为肾功能衰竭,这在世界上尚属首例。患儿父母曾向多家医院求助,却没有一家医院敢动这个百年难得一遇的手术。这对可怜的婴儿被送到中山一院后,该院毅然决定再次接受挑战!医院组成了以脑外科为主,包括整形外科、血管外科、肾内科、麻醉科、手术室等多学科的101名医护人员的手术队伍。2001年11月3日,手术正式开始,101名医护人员陆续投入这场浩大的手术“战斗”。几乎参与手术的每个科室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考验:麻醉科要进行国内时间最长的一次婴儿麻醉;显微整形外科为手术设计皮瓣,不但要保证皮瓣能完全覆盖创面,还需要保证手术后皮瓣能够成活;脑外科挑战右婴的大脑突入左婴颅腔、左婴的小脑突入右婴颅腔的互相嵌插连接的脑组织分离,又要保护脑生命中枢重要功能区不受损伤的高难度手术;血管外科想方设法保证脑内血液回流的畅通,协助脑外科解决了两婴脑组织静脉窦相融合的成功分离……
经过全体医护人员52个小时的艰辛工作,两婴先后结束手术与麻醉,生命体征平稳,被安全送入外科ICU进行术后监护治疗。之后虽然右婴因双肾衰竭抢救无效于手术后22小时死亡,但作为世界首例连头婴合并右婴肾功能衰竭、国内首例连头婴分离手术的成功,再次证明中山一院多学科合作的综合技术能力已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中山一院向全世界证明:中国的脑外科部分技术水平已站在世界的前列!
管理学上有一个经典理论:一个木桶的容量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木板。中山一院成功施行国内首例连头婴分离手术是一场横跨十多个科室,集合了数十位专家进行的战役,堪称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教科书,更是中山一院多学科齐头并进、消灭“短板”的创新精神的完美演绎。
勇于挑战精神是成就更多“第一”的动力
向更高的难度挑战是成就中山一院辉煌的又一“秘诀”。中山一院的许多专家是智者,更是勇者。他们用自己的一次次挑战为我国的医疗事业创造了无数的典范,也为中山一院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医生本身就是一种高风险的职业,而中山一院的医生却敢于向更高的风险挑战:90年代以前,烧伤面积如果达到90%以上的患者,就很难救治成功,因而总被判为“死刑”,但中山一院的利天增教授却早在1987年就将一名烧伤面积100%且3度烧伤达96%的病人硬生生地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成了成功挑战抢救100%烧伤面积病人的第一人;肝脏移植本来就属于高难度手术,特别是对于高龄患者,而中山一院在2002年和2004年却成功为一名74岁和一名75岁高龄的患者实施了肝脏移植手术,两度对亚洲之最、世界第二的年龄极限挑战成功;胸腹主动脉瘤被喻为人体内的“不定时炸弹”,让许多医院和医生望而却步,而中山一院院长、著名血管外科专家王深明教授和他的同事却在2004年成功地为一名经几家大医院确诊而均不敢收治的患者施行了经腔内人工血管植入术,成功切除了长达28厘米、最大横径达7.3厘米的巨大胸腹主动脉瘤,再次挑战了世界之最……
2005年10月,中山一院又成功救治了经外省几家大医院宣判为“大人胎儿只能保其一”的,曾轰动全国的福建肝癌孕妇凌雪珠和剖腹产下的儿子凌聚力,再次挑战救治疑难重症患者成功。同年12月,该院又一次成功挽救了一位刚出生不久就患有巨大幼年毛细血管瘤,被全国多家大医院甚至国外的一些医院(电子影像会诊)判为“死刑”的小生命。
面对这一个个世界、全国、华南地区的“第一”,中山一院院长王深明教授向记者表示:“勇于挑战是我们成就许多‘第一’的动力。我们勇于挑战,并不是蛮战,我们所做的挑战是中山一院近百年的多学科综合技术发展沉淀的结晶。”听毕王深明这番话,读悉中山一院的威名史,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山一院这种敢于创新、勇于挑战的精神将继续在未来成就中山一院创造更多、更高层次的“第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