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贝尔莎扎的宴会(油画·1635年) 伦勃朗
2006年,是纪念艺术大师的年份——莫扎特诞辰250周年,塞尚逝世100周年刚刚过去的7月15日,则是荷兰著名画家伦勃朗诞辰400周年纪念日。去年至今,开车在欧洲各处转悠,时时与纪念这些大师的活动不期而遇。生活中多了一些走近大师、与其进行心灵对话的机会,也是一种难得的体验。
在马德里,我看了伦勃朗的画展——《伦勃朗:阴影的光亮》。这个画展是为了纪念伦勃朗诞辰400周年而举办的,共展出伦勃朗作品100多幅。马德里的普拉多皇家博物馆,是收藏伦勃朗画作的重要博物馆之一。
伦勃朗是我开始学摄影的老师。我曾很迷恋他的高反差光影运用。只是儿时看着劣质印刷的画册,无论如何也没有后来十几次造访荷兰得到的感受深刻:亲眼看到尼德兰上空的快速云影变化,亲眼看到阴雨天里忽然穿过云层的阳光,照亮了前方的路和湿漉漉的树干、石子路、运河旁碧绿的青草叶子,那种光影效果会让任何一个摄影师迷醉。
海牙是个安静的城市,而更安静的是海牙的莫里斯皇家绘画陈列馆。在这个陈列馆里,最吸引我的有维尔梅尔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此外就是那幅《杜普教授的解剖课》,它出自伦勃朗之手。这是伦勃朗的成名作。传统的解剖课题材的绘画,人物都安排成排,姿态明显地有些做作,而人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几乎被完全忽视。而伦勃朗在这幅作品中,强调了画面的情节,并通过这种情节使人物之间的关系紧密地联系起来,使普通的肖像作品具有风俗画的意义。画中学生们围在放有标本的桌子周围,正认真地在听杜普教授讲解,每个人物都格外传神。
在画中,伦勃朗着重突出了杜普教授。他独坐在一边,面对着7位学者,边做着解剖边阐述着人体的结构原理。7位学者:有的情不自禁地凑前吃惊而专注地看着教授所示的地方;有的手拿教材默默地思索;有的好像茅塞顿开;有的又好像如梦初醒……这样丰富多彩的表情、鲜明的个性,在冰冷、苍白的尸体反衬下显得异常生动。
大概伦勃朗也没有想到,这幅画作不仅令订画者满意,而且使他一夜成名。从此,订画者源源不断,伦勃朗也因此由普通的画家一跃成了荣耀的“贵族”。然而难得的是,画家并没有为了维持这令人羡慕的“贵族”生活而墨守成规,而是不断地摸索、探究,不断地突破、超越自我。在他36岁那年,他又以前所未有的“光线语言”,在《夜巡》画作中表现了紧张而变幻不定的情绪、气氛,反映了他在运用“光线语言”,揭示主题所达到的深度和开拓精神。
当我从陈列馆出来,海牙上空的密云已经飘散,灿烂的晚霞映红了陈列馆门前的池塘,塘边的大梧桐树被照得通体发亮。黑云只在远处的天边徘徊,阴雨连绵的尼德兰大地,偶尔的光亮,总是让人心怀温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