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7月中旬,浙江省瑞安市的园林工人将被台风吹倒的树木扶正。
新华社供图
中国气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据不完全统计今年5月以来因各种气象及其衍生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均明显高于去年同期。
记者从国家民政部获悉,截至7月20日16时,“碧利斯”造成2800多万人受灾,因灾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
火热的夏季,暴雨、高温、雷击,特别是接踵而来的台风,一场场自然灾害使得人们变得格外敏感。同时也使如何运用新的科学“功夫”准确地预测气象灾害并加以预防,被更多的人所关注。日前,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副司长王邦中。
气象灾害年损失2000亿元
目标:2010年减少损失1/4
我国沿海各省自南向北都有可能受到台风袭击。不仅是全世界遭受台风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也是气象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气象灾害种类繁多,每年受气象灾害及其次生和衍生灾害影响的人口达4亿人次,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达2000多亿元,约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3%。
“受全球变暖影响,理论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有增加的可能,我们正在关注这一现象。”王邦中表示。
尽管从理论上判断形势严峻,但王邦中和他的同事却很有信心。“2010年,气象灾害对我国GDP的影响将在目前的基础上降低20%-25%”,是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目标之一。
“碧利斯”路径预报误差小于美日
2010年形成天气雷达监测网
数据显示,中国对“碧利斯”的路径预报误差小于日本和美国。“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预报员发挥得淋漓尽致,天气会商制度也发挥了作用。此外,卫星、雷达监测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技术支撑”。王邦中解释着。
通过卫星、雷达和其他现代化监测手段,气象部门能够及时跟踪把握台风降水云团的活动规律,分析出强降水、大风等演变特征,做好包括0-3小时临近预报在内的各时间尺度天气预报,进而做出灾害预警。
中国已建设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具备同时接收和处理国内外气象卫星数据的能力。
现在我国投入业务运行和试运行的雷达共84部。到2010年,将建设158套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系统,形成基本覆盖全国的天气雷达监测网,进一步提高对台风、暴雨、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能力。
王邦中表示:“气象监测预警设备不仅数量上增加了,科技内涵也明显提高。比如气象卫星在汛期时能在半个小时内出一张图,而过去需要一个小时;而雷达的短时临近监测预报能力也明显增强。”
统一全国预警信号
民众“察言观色”预防灾害
连日来,“碧利斯”影响区域的气象台不断发出各种颜色的预警信号,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及时播报并用图标显示。借助这一形象直观的方式,当地民众能够做到“察言观色”预防灾害了。
气象预警信号并不是新事物,2004年8月中国气象局就正式公布了全国统一的预警信号。根据这一标准,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涉及台风、暴雨、高温等11类不同灾害。预警信号分为四级,按照灾害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颜色依次为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同时以中英文标识,分别代表一般、较重、严重和特别严重,并且附以普遍性的灾害防御指导。
由于有些地区较早地实施气象预警,其预警信号系统的颜色、等级与全国通用的信号不同。王邦中说,通过协调,目前全国的气象预警信号系统已经基本统一。
“预警信号让老百姓的防灾意识提高了,有效地减少了灾害的损失”,王邦中透露,“我们正在考虑进一步改进预警信号,比如增加新的灾害种类,改变显示标志,调整发布流程等。”
手机发布气象短信
让预警信息比灾害跑得更快
前些天,很多老百姓都收到了与“碧利斯”相关的手机气象短信。“让预警信息比灾害跑得更快”正在成为气象部门的工作理念。“气象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解决好,才能达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目的”,王邦中告诉记者。
目前,我国每天接受气象服务的公众超过10亿人次,手机气象短信用户已达3300多万,1.5万多个乡村建立了信息服务站。
王邦中介绍,与相关部门合作,已实现预警信息在电视节目中及时插播和滚动播出,还将利用广播、电话、手机短信、街区显示屏和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及时发布气象预警信息。“把短信息发到每个村长、校长手机上,是我们正在做的一项工作。”
据介绍,到2010年,我国将基本形成面向全社会的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发布7天公众气象预报和大气成分、雷电灾害、空间天气监测预警。建立重大灾害气象应急响应体系,提前半小时以上发布雷雨大风、山洪、泥石流等局地突发性灾害警报,气象预报警报公众覆盖率达9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