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巡游队伍中的童军。
晚饭后,天气也渐渐凉爽起来,人们陆续往玫瑰堂前地聚集。人越来越多,色彩也越来越斑斓——大人小孩、高矮胖瘦、素衣彩裙,或黑发黑眼,或金发碧眼,或黑白皮肤相衬,或黄棕皮肤相较。斜阳下,那中外混血的土生葡人身上独自闪烁着异样的光环。
这一天是5月13日,圣母出游的日子,我来到澳门采访世界文化遗产景点。玫瑰堂是澳门“世遗”景点之一。
圣母玫瑰堂建于1587年,供奉圣母,是中国最早的天主教堂之一。1929年起,玫瑰教堂引入葡萄牙人最崇拜的“花地玛圣母”。据说,为平息战乱,1917年在葡萄牙花地玛,圣母曾在3位牧童面前显灵6次并发生多项奇迹,而最初显灵的日子为5月13日。于是,经教宗批准,每年5月13日都要举行的花地玛圣母圣像巡游,成为澳门天主教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
圣母出游一般是在下午6时后开始。那天的景象用“万人空巷”来形容再恰当不过。巡游不仅仅是宗教仪式,更像是一场华洋市民欢庆的集会。这也构成了澳门人多姿多彩生活的一部分。
在人们的等待中,信徒先在玫瑰圣母堂参拜弥撒,接着将花地玛圣母圣像从教堂的小祭坛处移入一座轿内,抬到大广场中。圣母的坐轿由一群身穿白衣、头戴白纱的妇女抬着。神职人员、修女和手执当地教会旗帜的教友,拿着白烛的女学生相伴尾随。信徒手持各种圣器,沿途唱圣诗、念祷文。队伍中还有3名儿童的衣着打扮一如当年在葡萄牙花地玛看见圣母显灵的牧童。成千上万的市民跟随于后。
巡游队伍从圣母玫瑰堂出发,缓缓经主教座堂,由南湾大马路登上西望洋山,到达主教山上的圣母小教堂后,举行露天弥撒。最后,把圣母像显示给山下市民瞻仰,礼仪才算结束。
那天举行弥撒的时候,晴朗的天空中突然飘起了雨丝,雨不大,却缠绵惬意,仿佛整座主教山顷刻间变成了一幅宗教画卷,来自天上的雨水,为人们接风洗尘,净涤心灵。
说起澳门人对宗教“华夷不分”、来者不拒的态度,会令你感到匪夷所思。西式教堂里的壁画明明画的是圣经故事,却以中式笔法绘成;教堂里常用来举办中国丝竹音乐会;披麻戴孝的中国人一路洒着纸钱,一面却将亲人的亡灵送往天主教墓地。
澳门有两个“圣母出游”活动。除了“洋圣母出游”外,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九和二十两天,是中国本土“圣母”出巡日,人们抬着妈祖像满大街巡游,那热闹的景象也难以形容。
圣母出游仪式以黄色和白色为主调,而黄色和白色又和玫瑰相连。西方教堂为什么会以世俗象征情爱的玫瑰命名?
一个虔诚祷告的老妈妈向我解释了玫瑰之谜。
盛传圣子耶稣被出卖后,被活活钉在十字架上,耶稣的鲜血一滴一滴地浸润在泥土中,不久之后,十字架下便生长一种特别的花,鲜红、芬芳而且带刺,神圣不可侵犯,这便是玫瑰。在圣坛的赞美诗中,玫瑰成了圣母玛利亚的别名,玫瑰成了装饰教堂的常用图案。
她语调平缓动听,使这个并未被《旧约》、《新约》收录的传说平添神秘。
雨未停,队伍已散去,一切归于平静。我又信步来到玫瑰堂,看那墙壁上的玫瑰图案。
有人说:当歌曲和传说都已经沉寂,只有建筑还在说话。它是一部凝固的历史,见证了大地上所发生的风云变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