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钱像雪花一样飘来……”“老转”正在生意兴隆、赚大钱时,突然关闭企业,返回家乡办学校,贴钱当起“孩儿王”,他的选择使很多人不可思议。初见记者,“老转”显得有些拘谨,但谈到办学时,他就滔滔不绝起来,让人感觉他身上总有一股使不完的劲。
1993年4月,在临汾市农行工作的“老转”,承包了单位的一个炼铁厂,由于经营有方,搞得红红火火,财源滚滚。一次,有人和“老转”谈起家乡襄汾县襄陵镇教育面临滑坡,许多贫困家庭的孩子上不起学,他眉头紧锁。
2000年秋,襄陵镇政府出售闲置多年、原计划建学校的两个楼壳子,“老转”以90万元买下。随后,他关闭铁厂,筹资400余万元,经过装修改造,在一个乱坟滩上,新建了一座占地75亩的寄宿制学校———襄汾县星光中学,当起了校长。在招生中突出服务百姓的平民化特色,学杂费都在国家规定的收费标准以下,减轻农民负担,对特困户子女则减免学费,并响亮地提出: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贫困上不起学。2001年秋季一开学,就招收小学和初中生747人。
2002年8月,“老转”亲自开车到本县山村接来赵滋茹、李孟丽、伊慧丽等5个孤儿。特别是伊慧丽,她的父母在一起窑洞塌陷事故中双亡,来校时只有9岁,头上长满虱子,好几个脚趾头露在鞋外,“老转”和妻子温小亲为她洗头上药,换衣服……这些孤儿上学全部免费,连饭费都是“老转”掏,一年下来需1.5万多元。“老转”在办学中没挣到一个钱,反而搭进去不少,一些好心人怕他吃不消,劝他提高收费标准,“老转”头摇得像拨浪鼓。
襄陵镇两所镇办中学年久失修,椽朽檩断,墙体裂缝,一次下雨,一片瓦从房顶上掉下来,砸在课桌上,也砸在老师、家长焦虑的心里,但镇里苦于没钱。2003年初,镇领导找到“老转”,提出把这两所中学撤并到星光,他二话没说点头答应,又踏上一段艰辛创业路。他想方设法筹措300多万元,仅用五个月,三幢教学楼和一幢宿舍楼拔地而起,还配套了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教学设备,绿化美化了校园。当年底,两所中学先后搬入新校舍,大家的心亮堂了,每生每学期杂费仅收50元。“民校办公校”,成了当地一大新闻。
星光已有34个教学班、1500多名中小学生,“老转”深知责任重大,天天忙碌到深夜。他坚持教书与育人并重,注重养成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提出“只有差异,没有差生”的理念,狠抓学习困难学生转化工作。2005年中考,245名学生,其中考入省市重点高中的有58人,特优率、优秀率在全县名列前茅。镇政府奖励他2.8万元。
如何让初中毕业的农村娃“自己养活自己”,不至于社会流浪,是“老转”思考的又一问题。他四处奔波,今年6月中旬,终于同山西高新技工学校达成联合办校协议,准备近日从当地招收300名初中毕业生。通过三年学习,使学生掌握机电、金融实务等专业技能,与社会人才需求密切联系,毕业即可就业。
其实,“老转”不姓转,他叫赵建国,是一位年过半百的老转业军人,1978年在部队入党,1992年转业。转业,赵建国只是转移了人生的战场,共产党员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有转变。
本报记者李强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网络编辑:赵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