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民网北京7月25日讯
变幻莫测的流沙,吞噬生命的潮水。
他抱着大捧鲜花,一步步走向同胞遇难的海边。同行者的劝阻,知情者的告诫,都没有挡住他前行的脚步。就这样在海水拍岸中,他一直向前走,身后只留下两行时深时浅的脚印。悼念的伤痛取代了鲜花的芬芳——他把鲜花放到那片海水里,祭奠遇难的同胞。
他,这位中国警官,在英国莫克姆海湾拾贝事件中,感动了当地媒体:中国警察竟然也有如此充满温情的人道主义!也有如此入乡随俗的文明表达!
在北京。没有指纹的面包、找不到唾液的牛奶,在没有留下任何蛛丝马迹的作案现场,他却发现一缸洗澡水,竟然从中提取到了DNA痕迹;遗体早已化成灰、现场也被清理过,他在留有浅浅印迹的玻璃和纱窗上发现了油状物,竟然成了最终破案的物证……
他就是左芷津,拥有法医学博士学位和三级警监警衔的中国刑警,历任北京市公安局刑侦处法医病理室副主任、公安部刑侦局刑事技术处处长等职。现为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党委委员、副总队长。曾四届十二年连任国际刑警组织法庭科学大会组委会委员和技术协调员。左芷津勘查犯罪现场
英国拾贝案显身手 展现中国警察国际形象
2004年的2月5日晚,30多名亚裔拾贝者在英格兰西北部莫克姆湾海滩捡拾鸟蛤时突遇涨潮,21条生命一夜间魂断异乡沙滩。
盛产鸟蛤的莫克姆湾位于英格兰西北部,冬季是采拾蛤贝的黄金季节。当地蛤贝年产值可高达600万英镑,吸引着大量英国境内的捡拾贝类者。但这段海区也以风高浪急著称:潮汐涨退幅度大,沿岸地区还遍布流沙,缺乏当地知识的人,常常会被恶浪卷走。
事发当晚,英国警方就在莫克姆湾海展开搜救。随着幸存者不断被救起,遇难者的人数和国籍也逐步得到确认,英方也立即向中国驻英大使馆通报了相关情况。
3月4日,中国派出了以左芷津为团长的中国警方代表团赶赴英国,协助英国警方认定中国遇难者的身份并进行善后。由于这是中国警方首次在国内采用国际刑警组织灾难死亡人员个人识别表,这次英伦之旅的使命自然就备受关注。
根据英方提供的情况,中国代表团需要对死者进行身份核实。他指着电脑屏幕页遇难同胞的照片资料回忆:“当时,我们对遇难者在国内的家属进行了深入调查,在中国出现非法移民较多的省份进行走访,让家属尽可能详细地提供有可能遇难人员的相貌特征。比如,离开中国的时间,离开时随身携带的物品和什么时候到达英国等。”
在对遇难者国内信息的搜索调查过程中,中国警方首次采用了左芷津带回的国际刑警组织灾难死亡人员个人识别电子表格,通过现代情报信息系统,只用了几个工作日,中方就先后认定了21名遇难者。中英双方合作顺利,一切行将结束。
这时,一个特写镜头被刊登在当地报纸上,也引了电台和电视台的追踪采访:
勘查事发海滩结束后,左芷津抱着大捧鲜花,一步步走向中国同胞遇难的海边。中国同事的劝阻,英国警察告诫他,这里的海滩十分危险,不要再向前走了。但是这些都没能挡住他的脚步。海水拍岸,沙粒在一次次潮涨潮退时沉浮。就这样,他一直向前走,身后留下两行时深时浅的脚印——悼念的伤痛取代了鲜花的芬芳,他把鲜花放到夺去中国同胞生命的那片海水里,祭奠遇难的同胞。
第二天,英国主流报纸、当地华文报纸均大篇幅刊登了左芷津不顾海滩危险为遇难同胞敬献鲜花的照片。左芷津所表现出的中国警官的人格力量不仅深深地震撼了当地民众,也引导舆论同情中国遇难者,挽回不良的影响。
当时记者们都在追问:“请问您中国政府对非法移民遇害者的态度是什么?”
左芷津不卑不亢地答道:“中国政府认为,拾贝事件中遇难的中国同胞是受害者。无论他们通过怎样的途径来到英国,合法也好,非法也罢,他们的生命都应该受到尊重和保护。事件结束后,我们还会把遇难同胞的遗体运回国内,还给他们的家人,妥善安葬。”
在莫克姆海湾一案中,左芷津所展现的中国警察形象,也有高科技的一面:他打开手提电脑、演示投影文件、用流利的英语介绍案情……追踪着他敏锐的眼光和缜密的思维,英国的华侨同胞也纷纷赞誉他,并说左芷津是中国大陆的“李昌钰”。左芷津勘查犯罪现场
一盆洗澡水中测出罪犯DNA
2004年8月,左芷津奉命调任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副总队长,负责刑事技术处和法医处工作。在此期间,正在实践着科技强警理念的左芷津,也屡屡写下神探的传奇。
2005年4月17日,北京市某住宅发生盗窃案——这是一起案发现场没有指纹、没有足迹、而且是已过去多天的案件,现场已被严重破坏。本来,左芷津已奔波劳累一天,却又连夜赶到现场组织勘查。当时刑侦技术人员正对被盗房间进行“痕迹大搜捕”:从室外到室内,从卧室到客厅,从墙角到门缝,每一处痕迹都不可放过。但因犯罪嫌疑人反侦查能力强,现场没有发现任何线索,技术人员一筹莫展。
突然,客厅里半盒牛奶和半块面包,引起了左芷津的注意。经调查,被盗者家中无人饮用此品牌的牛奶和吃过这种面包,于是他推测这些可能盗窃者留下的东西。
穿过客厅,左芷津进入卫生间,这时浴缸中的一盆用过的洗澡水引起了他的注意。按照常理,洗完澡后浴缸里的水应该会被马上放掉。但是案发现场卫生间的浴缸里还有水。他凭借丰富的经验,敏锐的推测案犯可能使用了住宅内的浴缸。因此,他果断地指挥检验人员提取了浴缸内遗留的洗澡水,一同勘查现场的同事们十分不解,这些洗澡水难道能检出什么线索?
检验的结果竟让所有人大吃一惊:面包和牛奶都没有线索,反而洗澡水里的沉淀物中含有含有质量和数量俱佳的DNA。由此顺藤摸瓜很快就确定了嫌疑人。案犯被擒获后,技术人员对他进行抽血检测,比对结果其血样的DNA与案发现场洗澡水中的完全一致,铁证如山,罪犯只有俯首认罪。
“这就是利用DNA的基本原理,解决案件中的实际难题。”谈到这个洗澡水的案例,左芷津感慨道:“如果当初对洗澡水这个证据视而不见,塞子一拔,水一放,现在就什么都没有了。”他坚信,作为一名与犯罪分子斗智的科技人员,即使在现场没有发现明显的证据,也要把现有的证据研究到底,把掌握的理论知识和科技经验,应用在实践中。
尽管这样的高科技破案故事具有很强烈的戏剧色彩,但在左芷津看来,似乎一切都只应那么轻描淡写——那些惊心动魄的日日夜夜似乎都是平凡的经历。左芷津勘查犯罪现场
玻璃上的“人油”残渣暴露焚尸现场
民间俗语:“化成灰我也认识你”。尽管这是老百姓常说的话,但在案件的刑事侦破中却是不可能的任务。
“今年初我们办了一起案子,案犯杀人焚尸,连骨灰都扬弃了,犯罪分子这下踏实了,没有尸体看你警察怎么认定。”左芷津回忆。案发后,警方发现一个曾被出租的涂料场,但已经人去屋空,全然不见涂料场的本来面貌:房间被粉刷一新,地砖被重新铺设,窗户被清洗擦拭,好像那里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既然被害者尸体已经被烧成灰烬,那犯罪嫌疑人到底隐藏了什么?凭借多年刑侦和技术工作的直觉,左芷津判断,案犯一定是在隐藏作案的第一现场。而这个被重新粉刷、装修过的屋,极有可能就是犯罪分子想要隐藏的杀人焚尸现场,要证实这一点,必须要发现犯罪分子犯施暴的直接证据。
涂料厂里,侦查人员苦苦找寻,连地砖都撬开了,却没有发现任何有价值的线索。
墙被刷,窗被拭。左芷津抬头望着附近的一扇窗户,在抹布擦过留下的条形印迹中,他发现了淡淡的,有点发黄,类似于茶渍的痕迹。在门口的排气扇纱窗上,他还观察到了油状物质,就凭这两样,左芷津敏感地推测这里很可能就是杀人焚尸的现场。
此刻,他的大脑立刻闪现出那令人毛骨悚然的一幕:烈火熊熊,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焚尸味。而尸体的脂肪燃烧起来伴着水蒸汽升腾,遇冷后,很快凝固并形成玻璃和纱窗上的油状物——人油。那么玻璃上类似茶渍的东西很有可能就是经过焚烧的人的脂肪,然而因为脂肪燃烧时其化学分子链会被打碎,即使确定黄色物体是脂肪,也很难检出那是人类脂肪。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多方努力,左芷津联络到了外省市一家检测机构,确认了玻璃和纱窗上残留的黄色物质确系人类脂肪。正是这一有力的证据,将案犯送上审判台。
关于这起案件,左芷津还是那句老话:“现场是最好的老师,现场又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不知道下一个现场会给我们什么样的难题,我们的刑事技术实验室也不可能拥有一切技术手段,所以,我们要学会借助各种科技力量,把案件中的难题化解。从理论知识和发现能力出发往前走,要解决更多难题,只有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发展的成果,才能不断增长我们的刑侦能力。”左芷津勘查犯罪现场
数字化声纹识别交通肇事人
2002年4月4日凌晨,北京市门头沟区发生一起交通肇事逃逸案,一名路人被撞成重伤,虽经医院抢救脱离生命危险,但已成为植物人。尽管肇事车主刘某很快被抓获但他矢口否认自己曾撞人逃逸,反而指其外甥张某才是肇事逃逸的元凶,早已不知去向。
经网上通缉,2005年6月,安徽警方将嫌疑人张某抓获,但张某却拒不承认他是肇事元凶,并称事发时是他的舅舅刘某在驾驶汽车。由于现场无目击者,并且刘、张二人又互相指认对方,使案件陷入僵局。那时,肇事现场已恢复了往日繁华,想找到指纹、足迹、毛发,简直就是“天方夜谭”。能做的就只有声音,但汽车又不像飞机,也没有黑匣子!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7月初,张某的母亲(刘某的姐姐)向警方提供了录有她同其弟刘某对话的录音笔,内容涉及交通肇事逃逸过程。左芷津带领同事们对声音资料进行了细致分析,从送检录音中找出犯罪嫌疑人刘某话语间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如“投案自首”、“门头沟”、“驾驶本”等几个关键词,并将这段录音与审查刘某时刘谈话中出现的相同词进行技术比对,最终得出同一认定结果。据此,警方终于将刘某送囚。
身体力行 体现专业规范
2005年6月《北京青年报》刊发了一篇有关警察现场工作的报道。报道说的是发现一具无名尸体的情形,其中有“老百姓指着警察在勘验后随意丢弃的手套对记者说:警察刚刚来过!”的详实报道和大幅图片,这深深刺痛了左芷津作为一名警察的职业自尊心。报道当天,左芷津彻夜未眠,感到自己作为主管刑事技术工作领导有责任改变这种“现场勘查一切都要为警察让路”的局面,现场勘查也是为民服务,人民的满意才是衡量警察现场工作的最根本标准,要利用现场勘查这个在老百姓眼皮底下的工作,树立起首都警察文明之师的形象。他连夜起草了《北京市公安局关于文明勘查现场妥善处置现场勘查废弃物的规定》,文件明确规定,“警察赶赴现场时不得干扰正常交通,夜间进入居民区更不得鸣警报,不得闪警灯,在现场勘查过程中,脚步尽量放轻,轻拿轻放勘查器材,轻声说话,不得大声喧哗,减少对群众正常生活的干扰。现场勘查结束后,应有专人负责清理,要求现场不得遗留有任何与勘查有关的废弃物品,如手套、鞋套、帽子、胶卷盒、胶带、一次性勘查用品的包装等。此外饮料瓶、水杯、饭盒等废弃物品也应指定专人集中处理,不得遗留在现场。在交通要道等处,现场勘查完毕后应尽快恢复正常交通。对于发生在公共场所的染有大量血迹的现场,勘查完毕后应主动通知保洁部门进行清洗,尽量减少恶性感观刺激”。
从那时起,每次现场勘验后,无论多晚、多累,左芷津总是留守到最后,把勘查现场后废弃的手套、鞋套等废弃物一一清理,对于有大量血迹遗留的现场,他都会协调保洁部门清洗,直到亲眼看见冲洗干净才肯离去。勘查技术人员们被他的身体力行所感动,很快纷纷效仿起来。现在在北京,警察文明勘查现场、妥善地处理现场勘查废弃物已成为现场勘查技术人员的自觉行动。
现在,距离2008北京奥运会越来越近。作为主办城市的刑警长官,面对的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奥运是与国外刑警合作的好机会,在警察生涯中,能参与奥运会安保工作,是每一位北京警察的荣耀。”左芷津希望奥运能将警务现代化由此引入工作中。“我希望能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建立一支可应对国际重大事件的专业水平很高的队伍,使警卫水平、控制重点地区能力、处置突发案、事件的反应、控制社会治安的能力乃至整个警队素质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