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报讯(记者赵磊)昨天上午,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的部分委员前往亦庄开发区,继续对有关地下文物保护重点提案进行检查督促办理活动。视察中,委员们建议,制定地下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完善保护监督机制。“现在的地下施工方法与以前相比,对地下文物的破坏力更大。 ”昨天,市文物局有关负责人在向市政协委员通报地下文物保护情况时表示,由于一些工地负责人文物保护意识差,再加上大部分是夜间施工,因此有些地下文物被破坏。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孔繁峙向委员们介绍,截止到目前,文物部门已经在本市各重大工程工地发掘了707座墓葬,出土了1100余件文物。这些重大工程建设地区基本属于历史上平民墓葬区,已出土的文物印证了史料上对北京这些地区的记述,建设工作不会造成文化遗存的破坏。他还说,目前文物部门南水北调工程施工线路上已经发掘出了97座墓葬,出土1000余件文物。孔繁峙分析,目前本市的地下文物保护正处于保护与破坏并存的局面。
侏罗纪煤矸石化石现身门头沟
信报讯(记者赵磊通讯员李剑韬)近日,门头沟区清水镇清水一矿矿工在作业时发现了一块矸石化石,化石上两根树枝和树叶纹路清晰,据门头沟区博物馆副馆长齐鸿浩证实,此化石形成于侏罗纪煤层,距今1.5亿至2亿年。此化石长约30厘米,宽约30厘米,厚约10厘米,重约3.5公斤,呈不规则形状。化石上的树枝、树叶纹路比煤矸石的黑色略浅,为银灰色,树叶布满整块化石。齐鸿浩介绍,这个化石的发现,将对研究煤炭的形成、古代地理面貌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据了解,此次发现的煤矸石化石将在“从历史中走来的门头沟”展览中的煤炭展区进行展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