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北京7月25日电 (记者李丽、徐征、郑道锦)2008年奥运会无疑是中国《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但2008年之后中国体育体制和战略将会走向何方?对此,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司副司长潘志琛认为,会有变化,但不会发生“突变”。
他说:“1964年日本集举国之力举办了东京奥运会,之后随着日本进入后工业社会,体育发展也进入休闲和终身体育阶段。韩国在汉城奥运会后的体育战略也有类似变化。一般来说,都是从竞技体育转向更重视全面体育。”
目前,我国举国体制的核心是四个体系,即从中央到地方的管理(即各级体育局)、训练(各级体工队和体校)、竞赛(各级运动会)和目标体系。
潘志琛说:“这是中国竞技体育的特点,奥运会之后一下子全撤掉是不可能的。因为中国仍需要参加国际大赛,在国际舞台上展示综合国力,人民群众依然希望看到中国体育健儿为国争光。所以从理论上讲,我认为现有体系不会有剧烈变动。”
关于变化,潘志琛认为可能会出现四种趋势。首先,从政府管理为主过渡到社会和企业更多参与。第二,单项协会职能得到更大发挥和加强,赋予它们更多职能和要求。第三,在高水平训练中重视科学训练和运动员文化教育。第四,随着场馆设施等条件改善,以单项体育为载体的学校、社区和俱乐部体育会得到飞速发展。
潘志琛认为,目前将体育划分为“竞技、群众和学校”三种,但今后的体育模式应该是以项目为载体进行多方面的发展,消除界限,形成真正的大众体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