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讯
没有杂音的课堂
山区的老师 课堂里的学生
从延安的窑洞到四川的大巴山,从云南的傣族山村到宁夏的国家级贫困县,昨日上午,来自西部五省(区)市贫困山区的500名教师会聚在四川师范大学,他们背负着更好地教育山区孩子的重任,再次走进课堂,参加西部园丁培训计划。
昨日上午9时许,500名贫困山区的小学教师集中在四川师范大学东校区参加开班仪式。他们大都穿着朴素而整洁的衣服,神态恭敬而拘谨,普通话里间或夹杂着当地的方言。虽然还没有正式上课,但每名老师面前都整齐摆放着笔记本和笔,甚至有的老师还将自己正在研究的课题和备课本带到了培训课上,求知的渴望溢于言表。
来自云南西双版纳的陶老师,身着色彩艳丽的民族服饰,作为500名教师的代表在开班仪式上发言。她说她很高兴来到这里,希望能将更多的信息带回给山区的孩子。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端坐在大家面前的陶老师如同小学生般拘谨,不论是谁讲话,陶老师总会低着头认真地在小本子上记着什么。当被问到云南村小的情况时,微笑着的陶老师总是用明亮的大眼睛看着提问者认真回答,虽然也不时低头看看面前的小本子,但她总是更多地微笑着面对大家。可能担心普通话发音不标准,陶老师的每个字的发音都咬得很准,语速也不太快。
结束了近一个小时的采访,当所有记者走出房间时,陶老师早已不见了踪影。听一旁主办方的人说,陶老师是向着教室方向疾步而去了。在500人的大课堂中要找寻陶老师的踪迹有些困难,在一个除了讲台上老师的声音外没有任何杂音的课堂内,这群来自西部的“学生”都全神贯注地倾听、做笔记。由于座位有限,一些“学生”只能坐在加座的过道上,用膝盖当桌子记下老师的讲课内容,而这些内容将很可能马上用到他们以后的教学上。
让人心酸的差距
教书10年 第一次见到电脑
“听了老师的讲课感觉收获很多,老师说现在的教学要信息互享,而我以前的教学基本是自教自悟!”昨日下午,第一天的培训结束后,来自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城关小学的冉正文老师这样概括自己的感受。很难想象,36岁的他已有18年的教龄,但他却是西部乡村小学教师一个比较典型的缩影。
冉正文穿了一件暗灰色的土布衣服,对于此次培训,他格外重视。除了简单的衣服和洗漱用品外,他还带了一本资料过来——这是他和同事研究的一个课题《让学生智慧性思考和学习》。在这个课题里,他着重研究如何开发学生的智力,而这样的课题研究在城市里早已过时。不过,冉正文说,这对于他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以前他在山区教学的时候只知道蛮干,让学生拼命做题。
冉正文1988年从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南郑县一个经济欠发达的乡村小学教书,一教就是10年,10年里只到县城参加过一次培训。学校的硬件和软件都很差,那里的学校刚开始只有一排瓦房。一到冬天,有很多孩子没有棉鞋穿,只穿没有袜子的解放鞋,甚至有孩子打赤足。学校的教学设施简陋得不行,数学教具只有基本的三角板、直尺、圆规,一直到1998年才第一次见到电脑。由于信息闭塞,他也只知道照本宣科,“那时候我只晓得让学生拼命做题”。学校里没有图书室,学校除了教材就是一些连环画。老师很少,他最初一周上22节课,除教两个年级的数学外,还教4个年级的体育。在这样的环境下,老师自身的知识更新很少,课本之外的知识基本只靠老师买几本课外书籍和与同事之间的交流获得。如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他们基本不知道怎么进行。拿冉正文的话说,当城里的孩子已经开始自如地使用电脑的时候,他们却像封闭在一个狭小的天地里,根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
1998年,冉正文从山区小学调到镇上的城关小学,他感到这里的教学水平和师资力量领先山区小学至少5年。他也是通过自学,先后领取了电大专科和本科文凭。冉正文说,他1999年到西安进修培训时,看到PPT电子教学时,感到非常新奇,不知这是何物。他说他现在的小学如今已经安装了电脑,有专门的微机室,他自己也可以做PPT了,但和西安的小学相比还是落后至少5年。他认为最主要的差距还是在于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这也是他培训的原因。
难以想象的世界
山里娃写水牛 城里娃看神六
当城里的孩子往往把机器人、时光隧道写入自己作文的时候,一些偏远山区的孩子想到的只是水牛、农田这样的话题。这不是夸张,来自云南德宏州梁河县的李老师就说出了这样的事实。
李老师说,自己在给孩子布置话题作文时,全班40多个学生,只有两三个话题,要么是农田,要么是水牛,家里环境好的可能还会写写电视机。如果布置像“遨游太空”这类作文,学生们就很难完成了。像“遨游太空”这样的话题对于山区的孩子们来说,能联想到他们脑海中的可能就只是天空中的云朵和星星——他们可能永远无法体会到,就在昨天,成千上万的成都学生正在和“神六”做零距离接触。
“我们也想改变孩子的这种现状,但却很困难。”李老师说,现在老师们只能通过自己的描述让孩子们明白外面的世界,虽然自己也走出过乡村看到了县城,但更大的城市中的精彩却依然不清楚。当被问及自己是否了解城市老师的情况时,从没走进过大城市的李老师低下了头。她说,虽然自己也参加过县城学校老师的观摩课,自己曾经学着县城最优秀语文老师上课的方法教学生,却完全没有效果。“因为县城的老师用多媒体教学,我们却没有。”李老师说,学生看不到形象的画面,光凭老师说是很难理解的。加之学生自身水平与县城学生有差距,一样的教学却是两样的效果。
本报记者 郭晶晶 代建军
名词解释
西部园丁培训计划
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与亚洲基金会下设机构“赠与亚洲”等单位协办的“西部园丁培训计划”共投入150万美元,其中100万美元为培训西部乡村教师经费,将在4年内培训来自偏远山区的3000名教师,并为中西部300所学校建设图书室和提供基础设施,另外还将用50万美元资助全国15所师范类院校的1200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四川师范大学作为15所院校之一,每年将有20名学生得到资助。
此次培训采取专家报告、名师讲学、观摩教学、交流互动、参观考察、角色扮演、游戏、分组讨论、案例分析、观看录像、访谈等多种形式进行。培训内容包括: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西部基础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等。
只是个开头
向兵
如果把西部贫困山区的小学教师到成都接受培训,仅仅看作一次教育和教学探索,那是相当狭隘的。
中国20多年的快速发展,同时也是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以农村的牺牲为代价换来的。因此,近年来面对全国范围内城乡差距的扩大,城市反哺农村就变得越发重要。作为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特大中心城市,与西部区贫困山区分享先进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成果,体现了成都志在实现中西部“新三最”目标的历史与社会责任感。
亟待缩小的城乡差距,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硬件差距,还包括精神层面的软件差距。其中,教学设施、办学条件等硬件,需要通过长期的经济发展来解决;而诸如思想观念、知识水平等,却可以通过良好的制度设置,在城市反哺农村的实际行动中,先于物质条件的改善影响农村,从而转化为推动农村发展的内在力量。反之,如果城乡之间缺乏精神文化的交流,任凭两者的差距继续扩大,贫困山区的教师学生无法共享先进的思想观念、科学技术,不仅不利于农村建设,而且会加剧社会不公,阻碍城市的现代化步伐。
在这个意义上,此次500名贫困山区教师只是开了一个头,我们希望在以城市为龙头带动农村发展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