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专家在培训班上演示机场急救。根据国际民航组织要求,机场紧急事件发生后,救援人员应当在3分钟内到达现场展开急救。羊城晚报
记者从正在广州举行的“民航中南地区应急医疗培训班”上获悉,中国机场急救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地方医院,空难发生时主要依靠社会医疗急救网络,呼救响应时间约需10分钟,无法达到国际民航组织3分钟内到达现场展开急救的要求。
多数机场远离市区
统计表明,全球70%的空难发生在机场区域内(以机场跑道为中心、半径8-10公里的范围),全球每年平均60起严重空难中,35起乘客无一幸免。
广东省机场管理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王天喜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我国有定期航班的机场143个,绝大多数机场距市中心的车程在15分钟以上,往往受到车流量、路况的影响而延长。中国机场急救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地方医院,普遍存在机构不健全、技术水平低等问题。而以120紧急医疗救援系统和大中医院为主体的社会医疗急救网络,在各城市间发展不平衡,绝大多数城市机场距离城区较远,空难发生时,如果主要依靠社会医疗急救网络,就会导致呼救响应时间过长。
机场应设独立急救机构
王天喜认为,为争取宝贵的抢救时间,各地应强化机场危机管理,在机场区域设立独立的医疗急救机构,积极展开院前的机场急救,维持伤员基本生命体征,降低伤残率及死亡率,实现快速安全转运。
在机场急救的现代化建设中,尤其应加强重点机场的急救建设。据统计,北京、广州、上海三地4个机场承担了5867万旅客吞吐量,占全国总量的40%;以省会城市、东部沿海城市、西部中心城市为主的干线机场承担了7166万旅客吞吐量,占全国总量的50%;其余占全国机场数80%的115个中心机场,仅承担了约10%的运量。对前两类承担了90%运量的机场应积极推进急救现代化建设。
急救早五成伤员可救活
民航广州医院院长李统佳介绍,一般在机场上发生的定期民用航班事故中,平均死亡率约50%,受伤率约25%,许多乘客在飞机失事中本来可以幸存下来,但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急救而死亡,提高空难应急处理和医疗救护水平迫在眉睫。
李统佳指出,机场紧急事件尤其是空难具有突发性,伤亡多,损失大,机场急救医疗机构要迅速到达现场,越早接近伤员、越早展开救护,减轻伤亡的可能性就越大。
医学文献统计显示,发生心跳呼吸骤停6分钟后,人体就会出现大小便失禁、昏迷、脑细胞不可逆性损害。因此,在4分钟内开始心肺复苏可能有50%伤员可以救活;4-6分钟内开始抢救者可能有10%存活;6分钟开始可能有4%存活,10分钟才开始则100%不能存活。羊城晚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