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地震对人心理创伤的治疗在我们之前是空白
主持人:各位搜狐的网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光临搜狐嘉宾聊天室。
这次请到的嘉宾是开滦精神卫生中心主任于振剑,于医生很年轻,地震的时候只有4岁,但是于医生自从大学毕业分配到开滦精神卫生中心后,就一直关注并从事精神卫生方面的研究工作,在1994年,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唐山大地震对人类身心健康远期影响的系列调研课题。这个课题从当年一直延续到现在。欢迎于医生的到来。 1994年的时候,您是在开滦卫生中心做什么工作?
于振剑:做临床。
主持人:当时有没有碰到因为唐山地震而心理生病的一些患者?
于振剑:遇到过。有一个印象比较深的病例就是唐山大地震以后,他的亲人都已经震亡,自己被埋在废墟里,自己非常恐惧,非常紧张,因为被人救出以后,自己也失去亲人,当时非常痛苦。但是这种情绪被压抑在潜意识里一直没有爆发。到地震20年的时候,在1996年左右的时候,在出差的过程中,在旅馆突然停电,四周一片漆黑,当时他非常恐惧,仿佛又好像回到20年前的状况,之后出现了恐惧的情绪,惶惶不安,觉得自己马上要死掉,从专业角度讲叫惊恐发作,自己摸索走出这个旅馆以后,害怕到附近的场所,后来病情发展得越来越严重,以后到公共场所比如商店,比如一些广场,或者坐车,都感觉到特别恐惧,患了场所恐惧症,后来到我们医院进行治疗,经过治疗以后痊愈了。
主持人:你们当时为什么要做这个课题?是自己想着还是上面分派下来的任务?
于振剑:有几个原因,唐山大地震是人类灾难史上比较罕见的一次大的灾难。当时损失比较惨重,包括人的伤亡数目也是巨大的。我们从临床上也发现了很多心理疾病,心理障碍的患者,从国外的资料也显示出来,经历过大的灾难以后,这种精神疾病或者心理障碍的患病率也显然高于正常人群。同时也有一个内在原因,就是课题组的一些成员也是唐山人,他也是唐山大地震的受害者,也有亲人伤亡的情况。在心理一直也是抹不去的阴影,作为心理卫生工作者,也可以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开展这项工作,对将来的灾难预防都起到作用,或者说对唐山大地震以后一些患者的治疗、干预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主持人:除了你们这个课题组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组织在做唐山地震心理创伤方面的研究?
于振剑:应该说很少,好像也有,但是很少。
主持人:你们等于是持续在做?
于振剑:持续做的,只有我们一家。
主持人:心理创伤这个概念,从国际来讲它始自于什么时候?好像是越战之后才开始有。
于振剑:对,在二战之后一些老兵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后来称为战争后治愈症。
主持人:但是1976年我们国家没有。在你们关注之前,1994年之前,有没有人关注这个领域?
于振剑:应该很少,在国内恐怕是一个空白。
主持人:94年开始调研的时候,唐山大地震虽然经过这么多年,也可以发现一些人的心理创伤遗留问题,表现出来是哪些方面?
于振剑:唐山大地震过了20年以后我们进行回顾性的研究,所以当时进行了大样本的抽样调查在接近二千人的调查中,也确实发现了很多比如心理创伤后的应激障碍,一些神经症或者精神疾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
主持人:表现出来是哪几个症状,有特征吗?
于振剑:症状,在调查过程中,有的人想到地震以后可以出现恐惧,比较紧张,比较担心忧愁,或者是不安。这样的症状比较多,20年以后,有的仍然存在这种恐惧、担心。也有出现神经衰弱的症状或者神经症的症状,这些都算。灾后当时是急性应激反应,20年以后应该是慢性,我们叫创伤性的心理障碍。从国外的调查资料显示,二战期间有学者做过调查,二战期间过了45年以后,仍然会有一小半,45%的人出现创伤应激障碍的症状。
(责任编辑:秦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