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东北亚要闻 俄东部 日本 韩国 朝鲜 辽宁 吉林 内蒙古东部 蒙古 韩流日流 东北亚鲜趣 专题 口岸 俄常用语俄民俗您当前的位置:东北网东北亚 > 辽宁新闻 正文
聚焦东北沿海经济带 产业集群发展增强经济实力
2006-07-26 09:06:58
东北亚推荐 ····· ····· 黑龙江 推荐
东北网7月26日电 近30年来,产业集群已发展成为国际上最重要的经济现象,越来越成为一种强劲的全球性经济发展潮流。
“东北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认为,要把产业集群化作为东北沿海经济带产业结构调整的高端战略,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和新兴产业升级,力争5至10年形成一批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并能参与国际分工的产业集群,培育发展一大批能参与国内竞争、对中心城市建设、县域经济发展和促进城乡居民收入起带动作用的地方性产业集群。
结构调整,仍需努力
数据显示:东北沿海经济带工业产出规模进一步扩张,对经济增长保持了较高的贡献率。重点地区、产业、企业拉动作用十分明显,沿海6市重点行业增加值区域比重超过了两位数。产业外向度进一步提高。区域出口总额占全省比重的70%还多,占东北三省的比重也超过了50%,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占全省比重接近50%,占东北三省的比重也超过了30%。区域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比重均超过50%,两大基地的主导作用已经确立。
但是,“东北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负责人指出,当前,东北沿海经济带产业结构调整还存在不少问题。
重化工业扩张速度快,轻重结构失衡。重工业比重进一步加大,缺乏轻纺工业的互动。基础产业积累的失衡限制了更高级产业的发展壮大。多元化产业发育不足直接影响了城市经济发展。沿海6市工业门类比较齐整并形成一定优势的只有大连市,其他各市均存在不足。一些因企而建而兴的城市过分依赖单一产业经济结构,转型任务格外沉重。
产业发展主体活力仍然不足。东北沿海企业改革改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重点产业内少数国有和国有控股大企业仍占主导地位,新兴产业多集中的是中小企业,经济效应远远不够。
市场竞争中的产业优势渐失,产品市场竞争力减弱。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还没有形成规模经济。轻工业依赖农产品为原料的特征十分明显。重工业长期以来占全部工业高比重的状况没有改变,原料工业的下游产品和高深加工度产业发展不快,一批大企业没有形成较强竞争力的沿海产业带。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和全国500强企业为数寥寥。
就产业内部看,钢铁、石化、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拥有一批大型主机制造企业,形式上在同一区域内相对集中,但专业化分工程度较低,零部件、元器件产业薄弱,成套能力低,服务业不发达。新兴产业增长点不多,发展不快,科研开发投入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5%。除大连外,其他城市外向型经济薄弱。
集群发展,改造升级
“东北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分析认为,东北沿海经济带一批国家重要企业基本上还是“聚而不集”,没有发挥出“第一粒树种”的作用。课题组同时指出,尽管如此,东北沿海经济区域的确有集群“初始化阶段”的例证,且这种集聚效应正日益强劲地拓展。从形成机理看,这种初始化的产业集群大致有以市场牵动民企为主的、以大企业为中心发展配套生产的、以资源为依托发展的和以园区为载体发展形成的。从组织形式上看,新生的产业聚集群几乎都是民营企业。从发展水平看,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产品档次不高,技术含量较低,规模较小,没有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占主导地位,对就业拉动作用有限。同时,以大企业为中心的集群体制性、机制性和结构性矛盾突出,且存在着较严重的内部分工代替社会分工现象。国企发展规划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之间不够协调。原有集群对外部推动力量依赖性强,目前还未拥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地方组织对产业集群认识较晚,行动也迟缓。
课题组调查显示:6市发展极不平衡。2004年大连和盘锦同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3507美元、3292美元,进入上中等收入经济,其他各市依次为葫芦岛1071美元、锦州1108美元、丹东1167美元、营口1339美元。
在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上,2004年东北沿海经济带区域总体为11.37∶50.36∶38.27,显示工业化中期阶段的特征。在就业构成上,区域农业从业人员占区域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较高。从工业内部结构变化看,目前原材料工业所占比重较高,仍处在由重工业化阶段向以加工装配为重心的高加工度化阶段转变时期,离工业化后期阶段的技术集约化目标仍有较大差距。
据此,“东北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的结论是:二三一型产业结构将是未来一个时期东北沿海经济带产业结构的主要特征。其产业结构调整的努力方向应继续完成工业化的历史任务。为此,要加快由原料工业为重心的重工业化阶段向以加工装配为重心的高加工度化阶段转变,而且不单纯是加工制造业规模的扩大,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提高加工制造业的增加值程度和技术含量,提高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中心城市工业化与城市郊区化紧密结合,缩小下中等收入经济区与上中等收入经济区以及城乡之间的差距,加快提升加工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加速工业化进程。
课题组建议,要把产业集群化作为东北沿海经济带产业结构调整的高端战略,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和新兴产业升级,力争5至10年形成一批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并能参与国际分工的产业集群,培育发展一大批能参与国内竞争、对中心城市建设、县域经济发展和促进城乡居民收入起带动作用的地方性产业集群,建立若干个国际性、全国性专业市场及一批研发检测、标准和信息中心,区域工业总产值比“十五”再翻两番,把东北沿海经济带建成东北亚乃至世界知名的产业集聚区。
链式对接,衍生突破
“东北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提出,东北沿海区域城市化水平高,发展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具有优势,应努力培育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与软件、生物医药、新材料等若干具有快速成长性的产业集群。以轻工、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业等集群作为强力补充,逐步改变重者过重、轻者过轻的现状。课题组建议,东北沿海经济带发展产业集群首先要建立产业链对接机制。
产业链发展的一般性规律是企业———产业集群———产业基础。从企业外部的价值链看,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选择构筑和参与供应链的方式来提高自身竞争力,进一步在空间上形成区域产业集群。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重组浪潮让企业看到了只有强强联合,才能把不同组织的优势资源最大限度地整合应用起来。企业外部价值链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产业发展、结构和链条的调整上。
课题组认为,东北沿海地区采取大企业主导模式发展产业集群,需要骨干大企业带头调整产品结构、生产方式及组织结构,把产业集群战略作为提高竞争力的主要措施,通过建立转包、剥离、吸附、移植和裂变等多种路径机制,促进产业集群衍生形成。对老工业区来说,选择产业集群战略的目的是要抑制衰退,转而踏上新的发展道路。路径依赖将阻碍产业结构重组。突破“锁定”和路径依赖是重要环节。沿海地区长期以来以国有大企业为主体的工业体制性竞争力衰退,对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形成了强大制约。要以改革促调整和改造,整合国有与非国有、中直与地方、大型与中小型企业构成新型价值链,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要走低端切入向高端发展道路。从国际分工、全球价值链角度分析,面对国际化进程的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更需要以资源利用效率的国际化来确定产业发展的重点,以参与国际经济循环为立足点,以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为中心。
课题组建议,东北沿海经济带产业集群、特别是其中的中小企业,首先应确定其在全球价值链中适合当前经济结构的产业发展定位,然后通过贴牌生产———原始设计生产———原始品牌制造,最终控制研发、品牌、市场营销、标准制定等高附加值环节,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竞争力提高,进入全球价值链高端。课题组特别强调,实现持续发展与产业升级无论哪个环节,都必须以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作为推动力量。
政府推动,政策扶持
事实上,绝大多数产业集群都是自然形成的。但作为产业集群的行动主体之一,政府已经出现或正在产生的对产业集群的支持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特别是选择产业集群战略作为带动沿海经济带发展的途径,政府给予必要的支持会加速产业集群的孵化。对于政府如何支持产业集群的发展,“东北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提出六大配套政策建议。
构建公共平台,形成有利于产业集聚的运行机制。产业集群的发展不仅涉及土地、税收、产业导向、外贸、科技、中小企业发展、项目审批、投融资体制等诸多经济政策,也离不开专利、商标代理等中介机构。当前东北沿海经济带要借助国家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一些特殊政策,调整与清除制约产业集群发展的经济政策,建立有利于推动区域产业嵌入全球产业链的政策环境。着重加快服务平台建设,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在地方政府层面设立专职促进关联人员,开展专职关联促进活动。
抓住重点环节,增强产业集聚。产业链带动产业集群发展,项目、龙头企业、知名品牌是起关键作用的三个环节。要不断创新项目机制带动产业配套,加强落地项目的实施力度,引导企业沿产业链上下游延伸配套,带动一批配套企业,把大项目做成大产业。加强对产业链和价值链的研究,充分利用全球产业转移的时机,抢抓一批综合效益好、对区域经济带动性强的项目落地发展,拓展产业集聚空间。特别要引进跨国公司建立总部、研发机构。政府成立投资促进机构,有效开展引资活动。
发挥开发区主要载体作用,带动产业集聚。要从过去利用外资为主调整为外资和内资并重;从以工业为主调整为多种产业共同发展;从单纯追求创汇指标调整为追求效益和增强国际竞争力;从过去着重引进技术发展调整为向掌握技术努力;从以行政区域为主调整向内地延伸;从传统的政府运作调整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做好沿海经济带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每个沿海产业集聚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尽量避免趋同产生的恶性竞争,与资源综合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特别要突出在未来市场竞争中的规模优势和品牌优势。引进跨国集团的战略投资者,做到高起点快起步。要理顺各种关系,避免因行政区域影响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扩展城市群功能,推动产业集聚。要把整个城市群放在全省、东北、全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大格局中谋划,着眼于完善产业配套链、升级和整合优势产业及现代产业集群,实现经济专业集聚,广泛参与全球竞争和国际分工合作。建立区域创新体系,助推产业集群升级。实施产业集群战略并不仅仅是这个区域中观层面上的区域问题,需要国家给予在宏观方面的强力支持。制定东北地区重大产业整合规划,建立区域产业发展重大问题磋商合作机制,提供政策平台推动产业整合重组。
拓展经济合作,实现梯次产业转移。在加快东北东部铁路和高速公路两大通道建设的同时,支持丹东加快港、场、桥为骨架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东部延边经济带的形成;加快沿海地区路、港、区平台建设一体化步伐,包括沿海经济带与辽宁中部城市群以及沈阳-长春-哈尔滨经济带与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合作,推动沿海经济带产业集聚,带动腹地发展。作者:高慧斌来源:辽宁日报 编辑: 朱丹钰 收藏本文台风“格美”将于25日15时前后登陆福建[组图] 战争阴云笼罩黎以天空[组图]
相 关 新 闻:
·····
综 合 新 闻:
··········
申请加盟联盟名单 网 页 新 闻 行 业 区 域 网 站 图 片 MP3 Flash论坛··小泉将留下诸多难题给继任者带来很大负担· 日本国内热议解决靖国神社问题的三途径· 日拟提前引进导弹防御系统强硬派鼓噪修宪·潘基文在联合国秘书长选拔预备投票中居首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