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从繁华的珠三角放眼四顾,它周边还有大片经济欠发达地区。近年,这些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势头颇为迅猛,其背后,有一场静悄悄的企业“搬家”行动。这样的转移,既是市场调节的结果,也是政府调控的结晶;既为接收地增加了发展动力,也为转出地产业升级腾出了空间,是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双赢共振!
①低端制造业向外转移,为珠三角产业升级腾出发展空间
东莞石龙镇,面积13.83平方公里,企业逾千家,外商投资企业100多家。石龙镇10年前就基本上没有农业了,目前仅剩4万平方米工业用地。“近10年来,近60家企业陆续转出石龙,其中有些企业年税收近1000万元。”该镇的一位领导介绍说。
听得出,面对产业转移,珠三角的领导们可以坦然面对了。
由于工资、地价和燃料、电力等费用飙升,珠三角原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失去了竞争力。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许卓云说,珠三角上世纪80年代初期崛起的纺织、食品、饮料工业,在90年代初首先进入停滞期;接着,在80年代中后期崛起的家用电器工业,也于90年代中期进入艰难的调整期。
面对困局,从90年代下半期开始,珠三角逐渐将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向周边的粤北山区,以及粤东、粤西转移。珠三角不少地方领导逐渐认识到,靠劳动密集型产业,赚到了一点辛苦钱,但大量外来人口集聚,也带来了教育、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的沉重负担,影响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但是,面对产业转移,有一段时间,珠三角人不愿过多提起。大家的普遍担忧是,产业转移之后,接续产业能跟上吗?
新世纪初,珠三角产业结构开始从轻型化向适度重型化发展。“广东20多年来发展得很快,很关键的一个原因就是在每个发展阶段都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抓住了当时的高增长行业。”广东省省长黄华华说。
用“脱胎换骨”来形容珠三角的产业升级已毫不为过。以前,人们心目中的“广货”,不外乎是“珠江水、广东粮、岭南衣、粤家电”;进入新世纪,汽车、船舶、石化、IT、装备工业等重化工、高新技术产品,已开始在“广东制造”中挑大梁。
②抬高门槛,把竞争力不足的低端产业“逼”出珠三角
7月12日,广东省出台新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方案。方案规定,从今年9月1日起,广东将全面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为17.8%。这是广东省第七次调整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后,深圳、广州最低工资标准居全国前两位。
有些人担心,“最低工资提高会降低企业核心竞争力”。对此,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厅长方潮贵说,“如果工资占成本过高,这种低档次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应该淘汰。”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劳动工资处处长黄林琰说得更直接,如果有企业因为劳动力成本提高而转移到内地,这种产业的梯度转移也正是好事。
除了工资,环保是另一道严格的门槛。目前,珠三角城市正着手建立起了环保淘汰机制,将关闭污染严重的企业、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生产能力、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作为工作重点,挤压当地化工、电镀、制革、印染等重污染行业的生存空间。
抬高门槛,让那些在珠三角生存困难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出去,才能腾出空间,吸引高技术行业进入。
2001年,广东省出台《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适当提高了珠三角产业进入的环保、安全等标准,要求将75种产品在几年内从珠三角转移出去;2005年,该方案重新修订,电话机、饮料、一般电子玩具等63种产品列入了鼓励转移的目录,并明确提出,通过提高珠江三角洲一般产业的进入门槛和标准,制定和落实相关产业转移的政策措施,加快珠江三角洲产业向山区转移。
③设立产业转移工业园,税收等由两地分成,推动产业转移
新世纪初,广东区域协调战略开始启动,广东省级财政拿出375亿元支持山区发展。2004年底,广东全省21个地级市全部通高速公路,比原计划整整提前一年。
不要小看了这一年。前些年珠三角产业不愿意往外转,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通往周边地区的交通不便,运输成本高。奄美(佛冈)五金制品公司的刘颂周,经历了1991年公司在深圳宝安租厂房,1994年在东莞建设占地2万平方米的厂房,以及2000年在佛冈兴建占地270亩的奄美工业区的全部转移过程。他告诉记者,公司之所以到佛冈来,看中的就是这里便捷的交通条件。
政府一方面疏通渠道让山区便捷地接受转移,一方面还要“推一把”,让珠三角的部分产业更顺利地转移到山区。
2005年3月,广东省推出了“产业转移工业园”这一省内区域经济合作的新模式。由转入地政府在本地设立产业转移园区,由珠三角地区政府负责组织规划、投资、开发、建设和招商引资等工作,并按商定比例在一定时期内进行利益分成。
东莞石龙(始兴)产业转移园是东莞市石龙镇与韶关市始兴县携手共建的产业转移园,园区产生税收的地方留成部分由石龙和始兴按5∶5进行税收分成,其他经济指标原则上也按此比例进行统计。在石龙镇看来,这种方法既不会对石龙经济产生大的冲击,又有财政补偿,对石龙的产业升级很有利。而始兴县则认为,山区招商难,最突出的是建园资金配套难、寻找投资对象难,而联手共建产业转移园之后,这两个问题都可迎刃而解。
截至目前,这样的省级产业转移园区在广东已经有6个。
④新一轮产业转移呈现出整个产业“共进共退”的特点
泰昌电声元件有限公司,是第一家进驻梅州市丰顺县经济开发区工业园的企业。随着工厂的建立,公司的生产核心随之从深圳转到丰顺。之后,公司经营策略转变为“前店后厂”:深圳的工厂变为泰昌对外联系的窗口,丰顺的工厂作为泰昌的生产基地。
谈起这个转折,老板谢文海算了一笔成本账,公司60%产品出口,现在生产基地定在丰顺,货物运输多了丰顺到深圳这段路,粗算下来每车货要多1000元。但丰顺优惠的劳工成本和用地成本弥补了多出的运输成本。深圳工厂里一般员工月工资1100元,而在丰顺同等职位工资只需850元。在深圳1平方米厂房租金16元左右,而在丰顺泰昌公司目前购地6万平方米,成本分摊后每平方米仅有100元左右,只相当于深圳用地一年租金。
对投资者而言,工资水平只是投资环境的一个方面,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条的发育程度已越来越重要。首先“试水”产业转移的一些企业曾抱怨,企业从珠三角搬到山区市后,成本是降下来了,但关联企业却没有及时跟进,配套成本还是降不下来。
正因此,这一轮产业转移,呈现出整个产业“共进共退”的特点,龙头一动,相关配套产业也随之而动。
以商引商,形成“羊群效应”,令产业转移顺利展开。香港毅力集团合同总投资20亿元,开发建设毅力工业小区,不仅把十几个配套厂全搬过来,还引进了同行的华美(雷氏)电子实业公司等企业。由于抓准了以商引商这一有效方式,如今清远市引进的企业中以商引商的占了50%以上。
值得关注的是,伴随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推进,珠三角企业加快了在内地建厂的步伐。这是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产业转移,其意义超出了获取低成本优势的单纯目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