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昨日举行的重庆近现代建筑及城乡风貌特色专家座谈会上,市规划局已委托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对挂牌保护的152个建筑进行了调查,并对白象街、状元府等5个近现代建筑复原貌以及功能定位提出规划建议。
该学院孙雁老师介绍,他们已做了5个近现代建筑的复原规划,包括渝中区白象街、渝中区状元府、荣昌真元寺教堂、涪陵云家湾居民、陈诚公馆,并对以上建筑复原后的功能提出了建议。
孙认为,尤其是白象街142号,保存还比较完整,具有历史价值。重庆水运交通发达,上世纪初在那一带修起了不少货栈、商行。重庆开埠后,白象街在太平门内,靠近官府,被各种买办、商行当作办事处驻地,白象街有了重庆城最早的洋房,这些洋房吸收了中国和西方建筑的特点,这里是当时的富人区。但现在已破旧不堪。
市规划局的副总工程师李世煜透露,渝中区已有想法,将白象街这片区打造成史迹区,体现陪都文化和商埠文化,对一些原有的建筑保护修复,同时改善内部配套,作为居住、商业用。
孙雁建议,复原后再利用的价值很高,比如将142号改为小型特色文化博览设施、教育设施,也可改造为小型旅游旅馆,还可改为茶楼、古董行等。现场讲述八旬婆婆讲述白象街故事
昨日下午2时,白象街142号,汪全泰号(美国大来公司旧址)。
两米多高的一扇大木门已腐蚀。82岁的老人彭增慧,站在门前,脸如同这扇门(如图)。
听说是记者来了,彭婆婆讲起自己与这栋房子的故事。“从1957年搬来,我在这里住了快50年。”彭婆婆说,目前她是这房子最老的人。
“大门和楼梯扶手红彤彤的漆,发亮。”彭婆婆回忆起1957年她们搬来时情景像个孩子手舞足蹈地比划,大门很高,显得特别气派。老人说,搬进来时特别兴奋,房子特别高,室内的空间特别高,一盏盏大灯掉着,特别亮堂。
老人说,印象最深的是这里特别干净,每天大家都要做清洁,门窗抹得一尘不染,居委会工作人员带着白色的手套来检查,也不会沾上灰尘。
这个房子还拍过电视剧。彭老说,没退休时,她是居委会主任,“我帮他们找了七八十个群众演员,拍旧社会的片子,女的都挽着头发,男的还穿长衫。”彭婆婆说,有一段电视是演员走出门,上面有人浇水,这就是电视剧中的“下雨”。
“这个房子,还有好多亮点,可惜都破坏了。”说到这里,老人神色黯然。她说,底楼门外的窗户,还有一些铁栏杆,在大炼钢铁时锯下来送到炼钢厂去了。木楼梯上还有一层防滑的铜板,上面还刻有龙和凤,结果文革时被人撬走了。
记者发现,木楼梯现在已变得残破。楼梯扶手是木柱子,细看还能看到一些雕刻得花纹。
“现在已面目全非。”彭婆婆叹息,到处都很乱。记者看到,底楼搭建了间厨房,厨房外面还有两个养鸡笼,一只活蹦乱跳的鸡正在吃东西。
“要拆就快点。”一位中年男人以为记者是房管所的,进门就感叹。“拆你个鬼。”彭婆婆说,希望政府能保留。专家观点允许个人修护利用文物
应允许个人修护这些有价值的建筑,文物要利用才有价值,才能保护。昨日举行的重庆近现代建筑及城乡风貌特色专家座谈会上,与会专家普遍这样认为。
专家称,我市有上千个乡镇,每个乡镇有3个近现代建筑值得保护,全市就有3000个,如果三分之一有保护价值,全市也有上千个建筑。这些建筑大部分是瓦房、木结构,年老失修,无人居住会被虫柱,最后自然毁坏。专家认为,特别是这些近现代建筑,建议允许私人进入来修复,合理利用,最后在利用中保护下来。同时,也应鼓励开发商在开发过程中对有价值的建筑、老街进行保护。
市社科院院长陈澍则认为,大规模的建设已对城市的一些古建筑形成很大的破坏,现在最重要的是唤醒人们的保护意识。他认为,不要只宣传社会价值,应该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价值,比如一个古民居建筑、祠堂、会馆究竟值多少钱,让老百姓知道,修缮、保护好、利用好,就可以财源滚滚。
记者 何英/文 钱波/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