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发展掠影
赵艳 刘凤阁 牟寿臣
本报记者 左楠
五常大米协会明确了五常大米品牌的产权归属,每年仅商品大米一项就给全县农民带来收入7.2亿元;双城市五家镇奶牛业协会充分发挥协调、服务、维权职能,使双城市做大做强了“牛经济”……如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市民政局以“建立一个协会,带动一个行业,富裕一方百姓,繁荣一方经济”为宗旨,采取“放宽政策、简化程序、实行优惠、突破常规”的做法,全面放开了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登记和备案,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成长壮大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目前,全市在民政部门确定法人地位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202个,涉及农、林、牧、渔等产品的种植、养殖和加工,并开始扩展到农村流通销售、信息服务等诸多领域。
服务“三农”,做大产业,联接市场,搞活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
品牌撑起一片天
———市场化目标大跨跃
五常大米闻名全国,可一段时间内哈尔滨市场出售的大米都成了五常大米。这种现象使广大消费者真假难辨,真正的“五常大米”销量大减。
不能让假名牌毁了真品牌,面对困境,市农委牵头在民政部门注册了具有法人资格的五常大米协会,并作为注册人向国家工商局申报了五常大米产地证明商标,目的是把五常大米品牌的产权归属依法确定下来,以便有效地解决假冒侵权问题。五常大米商标注册后,大米协会作为注册人又开始依法清理大米包装物市场。五常市政府还授权大米协会依法整合品牌,大米协会控股组建了绿风优质米开发公司,以无形资产为纽带,把全市所有大米加工法人企业整合起来,组建了全市稻米产业化龙头———绿风米业集团,现有24家企业签约加盟,资产总额达1.8亿元,年加工稻谷能力达240万吨。五常市现有水稻面积150余万亩,水稻商品量达6亿余公斤,这两项指标在全国县级市中名列第一。每年仅商品大米一项就给农民带来收入7.2亿元,稻农户均收入达9000余元。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日前全国最大的米业上市公司金健米业已落户五常。农民的日子靠大米,大米的销售靠品牌,在协会的支持下,五常大米品牌打开了国际、国内大市场,撑起了农民勤劳致富的一片天。
做大做强“牛经济”
———组织化程度大提升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世代农民的企盼。但一些农户虽有养牛经验,却在市场信息、产销渠道、饲料购买、品种改良、卫生防疫和饲养资金周转等方面面临着不畅、不足、不懂等难题,迫切需要一个服务组织来排忧解难。双城市五家镇奶牛业协会、道里区新发镇五一村奶牛协会等专业经济协会挑起了这副重担。
成立之初,双城市五家镇协会就坚持围绕产业发展不偏向,立足服务不动摇,着眼需求,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千方百计为奶农谋利,全心全意服务会员。随着奶牛业的发展,养殖户和乳品、饲料、兽药企业、科研院校、疫病防治等部门会员之间的合作空间也逐步扩大。为确保所有会员的利益,实现各方利益“多赢”,协会努力协调好奶农与部门会员之间的关系,使他们在多方面得到了实惠。为解决“诊疗难、药价高、假药多”的问题,协会成立了“奶牛疾病防治服务中心”,实行会员卡诊疗制度,持卡奶农可以放心地享受平价药,而且不用担心假药。协会还定期邀请科研院校专家前来义诊,免收诊费。仅此一项,持卡会员每头牛每年可节省医疗费200余元。协会还适时建立了奶牛流行疫病预警系统,在奶牛流行病高发时期,及时进行疫情通报。去年以来共发布3期疫情预测和预报,对预防重大疫情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奶牛的引入、奶品生产到奶品销售,协会都负责引导、扶助,产业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五一村和五家镇的“牛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目前,五家镇已成为双城市最大的奶牛生产基地,奶业协会发展会员1328户,全年销售鲜奶4.5万吨,户均收入5756元。新发镇五一村奶牛的存栏已达1830头,全村人均1.1头奶牛,仅养殖奶牛一项,全村人均收入已达5000元。
小小笤帚扫市场
———产业结构大整合
小小的笤帚帮助阿城市黄土岗屯的农户圆了致富梦。
这里的耕地面积有3100亩,全部是丘陵漫岗地,地薄土黄,许多农民一年的收入难以维持温饱。后来,很多农户开始种植笤帚糜子,从事笤帚的专业制作、加工和销售活动。但由于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不能形成规模效应,贫穷依然困扰着农民。
在民政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由几家笤帚大户联络种植笤帚糜子和制作笤帚的农民,成立了黄土岗笤帚协会。协会带领黄土岗人走出了一条产业结构调整、创新发展的道路。在协会的引导帮助下,农民们改变了单打一的耕作套路,生产加工笤帚糜子的产业开始红火起来。为克服单个农户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的盲目性和风险性,协会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经过专业人员的考察、论证和实验,集中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并及时向会员和广大农户传授和推广,协会帮助带动会员相继引进了长纤维内蒙大穗、泰国香糜等高产、优质品种,提高了笤帚糜子产量和质量,适应了加工新品种笤帚的需求。
为开发新产品,扩大销售渠道,所有会员均在协会的统一规划中确定生产计划,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几年来,在协会的引导带动下,农民从单一的粮食生产到笤帚糜子种植、加工销售,较好地实现了产业结构调整。
目前,协会已对自产笤帚注册了“黄土岗”牌商标,笤帚品种从原来单一的家庭用具,发展到集工艺、实用于一体的五大系列,20多个品种,产品销往北京、上海、石家庄、包头等20多个城市,还漂洋过海进入韩国、日本、新加坡、加拿大等国家。去年,通过协会销售笤帚1200万把,产值3100万元,利润360万元,167名会员人均收入2.1万元。
柳编编出新天地
———产业化进程大提速
木兰县的柳编在黑龙江省小有名气,可是柳编农户各自为战,小打小闹,有的农户一家子点灯熬油,搭上工料,大半个冬天编出的筐筐篓篓卖不出几个。2002年,木兰县民政局以“龙江第一柳”的名牌优势为依托,本着民营、民管、民受益、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引导农民组建了木兰县柳编协会,帮助农村兄弟解决了包括“卖难”在内的一系列难题。
为调动农民插柳积极性,扩大柳编生产原料基地,协会通过协调土地、林业等部门,争取到插柳优惠政策,使插柳的农民腰包鼓了起来。有了丰富的材料资源,协会又想到增强产业优势,加速生产发展。他们吸收骨干,广纳贤才,网罗大户,敞开大门,积极扩充会员队伍,成立了以木兰县工业品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7个柳编总厂为基点,辐射全县村屯的网络格局。目前,柳编协会会员由当初的不到60个增加到1000余个,县城周边村屯几乎户户是车间,人人是编手。协会还引进先进设备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
为推销产品,哈洽会、广交会、小商品展销会,协会几乎会会不落,全力推介。农民的巧手柳编编出了新天地,眼下,柳编已在全县8个乡镇遍地开花,协会拥有固定资产近千万元,流动资产500余万元,插柳基地2万余亩。产品由过去的单一几个品种,增加到现在的柳编、草编、藤编、竹编等350余个品种。产品除畅销国内,还出口法国、英国、意大利和东南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年创产值1600余万元,实现农民人均增收124元。生产规模大,原材料供应有基地,销售渠道畅通———柳编已初步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大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