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30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在唐山市民中走访,感觉大地震渐渐远去。
在唐山,很难看到地震痕迹。新版的唐山市区图上标出的七处地震遗址,掩映在新建筑群中,若不是导游带领,一些当地人也说不出它们的确切位置。
站在市中心的凤凰山上,环顾新唐山,高楼鳞次栉比,街衢宽阔坦荡。漫步市区街巷,商贸兴旺繁荣,环境优美雅致。凤凰山下:享受祥和生活
传说:一只美丽的凤凰飞来,化为凤凰山。凤凰山脚下,从而诞生了一座美丽的城市———唐山,所以唐山又称“凤凰城”。“7·28”唐山地震30周年前夕,我们来到凤凰山脚下,领略今日唐山人的生活。“地震30年来,唐山人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看我们一家四代,现在可以悠闲地逛公园,享受新生活。要是过去,连想都不敢想。”在凤凰山公园的林阴路上,我们遇到了开滦煤矿退休工人杨中权。他们一家四代7口人正在享受周末的悠闲,包括杨中权78岁高龄的母亲和不满周岁的孙女。他说,地震那年他才23岁,当时被砸在了废墟里,奋力爬出后得以逃生。30年来,唐山的市政恢复得很好,各方面的变化都非常大。感受这些变化,他的心态很好,平安幸福的家庭生活让他知足。
在公园凉亭边,我们遇到了正在唱戏的赵义村老人。谈到自己目前的生活,老人家滔滔不绝:“现在生活好了,吃穿不愁了,家里也没什么事,我闲了就到这里唱唱京戏。赵义村介绍说,大地震时,他的骨盆被严重砸伤,用飞机运到沈阳空军医院治疗了两个多月。现在上了岁数,坚持天天早晨7时左右到凤凰山公园唱戏。
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听,林阴路上静心阅读的老人、凤凰亭中极目远眺的少女、游乐场里尽情欢愉的儿童、碧水湖中协力划浆的情侣、大树阴下静坐闲聊的人们,给这座充满传奇的凤凰山平添了一份祥和的气氛。陡河两岸:乐观面对现实
陡河纵贯唐山市区南北,地震前两岸曾是一片荒野。现在这里成了碧草连片,绿树成荫的带状公园。树阴下,人们聊天、玩牌、打乒乓球;河堤上,唐山市老年体协风筝协会的刘凤存等老人,把一只只老鹰风筝放上了天空。
震后唐山恢复建设时,来自全国各地的建筑规划、设计专家把陡河两岸规划成了首批抗震新居试验区。“我们住的楼房就是闻名的唐山一区,是新唐山最早的一批民居。”休闲乘凉的老人们指着陡河西岸绵延几公里的居民区对记者说。
十几位在树阴下做保健操的老年妇女吸引了我们。看到被拍照,领操人的动作更加“优美上镜”。当我们把镜头对准一位满脸皱纹但却精神饱满的老人时,她很友好地加大了运动的幅度,满脸的皱纹舒展开来。据组织者万春桂、冯淑文介绍,她们大多是附近的退休工人、教师以及家庭主妇,每天下午3点半,她们准时在陡河边集合锻炼。在附近散步的唐山钢铁公司退休工人冯友武说:“这些老人退休后,抖空竹、散步、锻炼就是生活的主题。
纪念碑广场:历史不能被轻易忘记
作为震后新城地标和抗震精神象征的唐山抗震纪念碑,不知多少次作为背景出现在人们的镜头里。建于纪念唐山抗震10周年之际的抗震纪念碑和纪念馆分别坐落在广场的东西两侧,如今已经成为市民和游客休闲观光的场所。
傍晚时分的纪念碑广场游人渐多,三五成群,散步、拍照、游戏。远处,夕阳映红了西天的云朵,成群的鸽子盘旋着飞过城市的上空。纪念碑西侧,一白一褐一粉,3个安详的背影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是祖孙3人。穿白色T恤的郭庆荣今年66岁,退休前是开滦煤矿的技术工人。“这是我的老伴王文媛,67岁了,原来也在开滦煤矿工作。郭庆荣老人把目光从手中的报纸上移开,指着穿褐色上衣的大妈说。还没等记者询问,旁边穿粉色连衣裙的小姑娘就先自报家门了:“我叫常新月,小名常赢,今年5岁了。”当被问及是否听说过唐山大地震时,这个5岁的小姑娘好奇地睁大了眼睛,一边嚼着嘴里的薯片一边摇头。“我们平时没有刻意给她讲地震的事,她不主动问,我们也不愿去说,地震带来的伤痛不应该再延续到这一代人身上。”郭庆荣说。
老伴王文媛的看法与他并不相同,她说:“我觉得等孩子稍大一些,还是应该原原本本地告诉她那段往事,历史不能被轻易忘记,应该成为激励孩子乐观面对生活、努力学习的动力。”据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