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黑龙江频道7月27日电 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奶牛第一县,双城市围绕农字下功夫,破解农民增收难题,去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4331元,名列黑龙江省前茅。
双城市委副书记丁顺说,双城市农业战线上的干部群众始终把目光集中在增收上,农业和农村工作跨上新的台阶。 几年来,双城市农村经济总量持续增加,2005年全市农业总产值实现72.5亿元,农业增加值41.9亿元,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2005年,全市粮豆薯总产达到31.9亿斤,位居全国百个产粮大县第七位;畜牧业保持旺盛的发展势头。2005年末,全市奶牛存栏达到22.4万头,畜牧业产值实现39.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4.2%。畜牧业人均收入2372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54.8%;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升。在龙头企业强力牵动下,已经形成了粮食加工、鲜奶加工、肉类生产加工、鲜蛋生产营销四大主导产业链条,全市纳入产业化范畴的农民达到80%,农民收入的70%来源于产业化经营;绿色食品开发方兴未艾。绿色食品从无到有,目前已认证绿色食品标识10个,无公害食品标识5个。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农村能源、水产、气象等工作都取得可喜成绩。
他说,农民增收是农村工作头等大事,为了把这个天字号的系统做好,双城市做了扎实有效的工作。
狠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几年来,全市新打大井152眼,小井1440眼;更新大型农机120台,全市农机保有量达到26514台;完成植树造林23500亩。
强力抓好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提高农业质量效益。以测土配方施肥、玉米大双覆为重点,累计推广新技术20项。今年全市科技园区面积达到20万亩,统一灭鼠300万亩,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面积达到40万亩。新技术对农业贡献率已达到55%,比全国平均高9个百分点。
大力发展畜牧业,加快实现主辅换位。狠抓良种繁育、饲料供应、技术推广、防疫灭病和奶牛安全保障等五大服务体系,加强对兽医兽药市场监管,保证了畜牧业健康发展。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截止目前,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达到18.1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5%。
坚持高标准,全面抓好新农村建设起步工作。在科学规划基础上,组织实施了五个四工程,以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正在有序进行。
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为农业发展注入动力。几年来,农口累计向上争取项目50余个,资金总额4.2亿元。其中,引拉灌区的续建工程总投资1.98亿元,已完成立项审批,进入实施阶段。
深化农村改革,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增添活力。圆满完成了全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为全省改革探索了经验。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全市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已发展到46个,五家奶业协会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通过一事一议,完成公益事业建设项目225个,总投资1086万元。积极化解乡村债务。到2005年末,共化解村级不良债务6337万元,占债务总额的2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