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人说过:建筑是一首哲理诗,是凝固的音乐,是石头的书。
今天,我们一行来到了喀什老城区,尝试着来解读高台民居这样一部维吾尔族的石头书。
七月的喀什,晴空万里,是一个考察的好天气。
阳光下的喀什老城区,肃然宁静,这里没有喧嚣的车流,没有嘈杂的音乐,除了几条临街的小巷热闹点外,整个老城像是一个安详的老人,在日光下静静的流露着它的古朴与沧桑。
由于长期气候干燥,雨量稀少,因此老城部分民居依傍土质山体顺势而建,墙体由土坯垒成。 墙中有柱,柱上设圈梁,墙体土坯中夹以芦苇席,麦草及木骨,起到类似混凝土的作用。依山而建的民居常顺山崖渐次向上开凿,直到崖顶,有的高达五、六层,每层都向上逐渐退台,形成层层叠叠、颇为宏伟的高台民居景观。
地建造的民房,则以土石为基础,上砌以砖,砖上砌土坯,墙体厚实。墙上只开门,少有开窗,其内庭院狭小,庭院的一面为大门,另三面则环以围栏,栏内为居室,其状如窑洞之布局。而外廊檐部,柱与柱之间常饰以精美木雕或石栏装饰,这些极尽繁复的花饰与精美几何图案的砖花,或镂空图案成为维吾尔民居的显著特色。它全无宗教色彩,带有一种迷人的、令人窒息的美。从一些古民居残存的雕栏遗迹看,其当时古匠手工艺之精美,实在令人慨叹。一般人家都在有限的平面上,盖起两到三层土木结构的小楼,有的向下延伸,建成地下室。客厅、居室皆由木质扶梯、楼梯连结。家家都有晾台,位于平面屋顶。每户都有不大的庭院,用于养花或置放盆景。盆景、鲜花与建筑物廊柱、木雕、挑檐上的各色花饰交相辉映,错落有致,幽静清新。
喀什地区是多民族的聚居区,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汉族等各有其清真寺,各具特点,但龛形门洞、高耸的宣礼塔,繁复的装饰,星月标志构成其统一而独特的风格,即便是四平八稳的中原大屋顶,到了这里也变得奇谲诡异、风情万种。
走进老街巷,在约2平方公里左右的范围里,有2.3万居民聚居叠住,两三百条巷道交错密织。街巷长的600多米,短的50米就到尽头。街巷东转西折,南弯北错,迂回曲折,看似路尽,却柳暗花明又见一巷。有时在两条巷道的相接处,会遇到跨街架起的一间小楼,似成门廊,使小巷增添了几分古朴与幽深。
幽深的巷道里,偶然走过带着小花帽,步履蹒跚的老人,又或是可爱的,眼神单纯到极至的小孩,还有那些赶着驴车的年轻人,他们赋予了老城静谧下涌动的生机,彰显着民族建筑文化的亘古绵长。
族少女倚栏轮廓 居民区内分布着大量的小清真寺,几乎可以称作十步一寺,也许就在你不经意地转过一个巷道时,抬头猛见几处星月塔尖耸立在你的面前。这些清真寺往往面积不大,仅约一百余平方,入口处为一尖券龛形大门,大门两侧宣礼塔高耸,宣礼塔楼设有镂窗,塔顶为穹隆形,上立铁杆,杆身通常有两个甚至更多的球形装饰,顶端为金属新月,有的新月左右相对,有的皆向左弯,门楼入口通常为一八边形玄关,其顶部为精致的薻井或穹顶。门楼经左右两侧台阶通往其后的主礼拜殿,礼拜殿往往比门楼简单许多,常为半开敞式,一面为墙,另一面则为饰有木雕及彩绘的排柱。墙正中设有一尖券壁龛,凹入平面常为半圆形或八角形,阿訇站在龛前唱颂经文,声音被向外放大,起到扩音室的效果,同时也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龛前上端常饰以火焰纹,给人一种神圣崇高、不可征服及圆润流畅而庄严之感,这种装饰纹样源于伊斯兰教传入之前的拜火教,曾流行于中亚地区,因此至今仍留有这种火崇拜的遗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