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舟在抗洪中划出抢险奇迹——广东民兵轻舟机动大队133人营救近2万人纪实
新华网广州7月27日电(记者陈冀)133人驾着33艘冲锋舟,在一片汪洋中经过四天三夜与洪魔的搏斗,成功营救了近2万人,挽回经济损失数百万元。 创造这个奇迹的是今年刚组建的广东民兵轻舟机动大队,这支队伍在7月中旬广东韶关、清远的洪灾中临危受命,成为抗击洪魔的中坚力量。
3小时内首批队伍赶赴灾区
7月14日以来,受今年第4号台风“碧利斯”影响,广东省粤北地区汛情严重,尤其韶关遭遇百年一遇的暴雨袭击,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洪涝灾害。广东省三防总指挥部急调轻舟大队赴粤北地区抢险救灾。
广东省轻舟大队于今年3月23日成立,日常办事机构设在佛山市三防指挥部办公室。之所以选择设在佛山,是因为该市原有一批懂水性、懂驾驶技术的轻舟队伍。因而,刚成立的轻舟大队全部由富有抗洪抢险经验的当地民兵骨干组成。
7月15日16时,佛山市三防指挥部接到命令后,迅速召集队员。轻舟队员平时散居在各镇(街道),最远的住在距离集结点六七十公里的镇上,车程起码要1个小时。可是,40名轻舟队员和10艘冲锋舟组成的第1批救援队伍硬是在3小时内集结完毕,整装出发,而其它3批均在2小时内完成集结。
队员卢添成,奶奶刚刚过世,家里正在办丧事,但他仍然忍着悲痛赶到大队报到。队员关辉达还在度蜜月,接到命令立即返回大队待命。
当时正逢公休日,救援急需的公款难以提取。带队出征的佛山市水利局副局长陆卓清等领导干部们二话没说,纷纷解囊救急。
7月15日到16日,33艘冲锋舟、133名抢险救灾人员赶赴灾区。面对轻舟大队成立后的首次执行任务,队员们纷纷表现出首战必胜的决心。
133名队员营救近2万人
7月16日凌晨,由佛山开来的轻舟大队陆续抵达韶关、清远等10多个重灾区。灾区浑浊的水面上漂浮着木头、杂草、垃圾等物,场面触目惊心。
灾情十分危急,营救困难重重。队员们既要控制冲锋舟在水道窄弯多的水流中不被冲走,还要防止水面漂浮的杂物卷入螺旋桨造成死火,或要避免船身触到淹在水下的电线杆发生危险。湍急的水流中有多个漩涡地段,冲锋舟一次冲不上去,再冲一次;发动机熄火了,就靠人手划桨。轻舟队员靠着良好的水性和驾驶技术,成功地化解了一个个障碍。
在韶关市武江区重阳镇一处村庄,队员们看见一束微弱的灯光在闪动,冲锋舟迅速靠近。只见村民在二楼窗口晃动着手电筒,他们脚下的旧木房在洪水的冲击下瑟瑟发抖。队员们顶着激流冲了上去,刚把被洪水围困在楼顶的群众接上船,房子就在身后轰然倒塌。
在乐昌市长来镇,队员邵炽威和郭永燎在救援第四批群众时,激流将载着18名老人和小孩的冲锋舟冲翻,情况十分危急。两名队员迅速将落水群众一一托到露出水面的船底骨架上。
然而,此时邵炽威发现,倒扣在水下的船舱里还有4个小孩,他立即潜水到船舱里,洪水一片浑浊,什么也看不见,只能用手摸索,最终将孩子一个个托到船底骨架上。然后,两名队员在水里游着,把船拖到比较安全的房子旁固定住,把群众转移到房顶上。
可当精疲力尽的邵炽威想掏手机与大部队联系时,才发现口袋里的手机和钱包全丢了。由于36个小时没有进食,两名队员又累又饿,没力气喊叫,只有通过吹哨子向附近队员报信,最终使受困群众得以安全转移。潘永波带领一组轻舟队员,受命营救河对岸困在敬老院里的80名老人。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凭着高超的驾驶技术,冲过汹涌波涛的江面,在营救了这些老人后,又救出了一个村庄里的500多名群众。
在乐昌市坪石镇,轻舟队冒着暴雨,在漆黑的水面上,打着手电筒,靠手划前进,经过8小时的努力,救出被洪水围困群众60多人。
……
从7月15日至18日,在紧张的战斗中,轻舟大队133名队员安全营救转移被困群众近2万人,运送食品和转移群众物资25800件(箱),总行程近2万公里。
“灾民的心愿就是我们的信念”
在4天3夜的大营救里,冲锋舟成了群众心目中的“生命之舟”,每当这些穿着红背心的小伙子驾着轻舟驶来,被围困的群众总会激动地高呼:“救星来了!救星来了!”轻舟大队被当地群众誉为“抢险勇士、救灾先锋”。
群众眼中的这些英雄有着最朴实的信念。轻舟大队的叶泽强感慨地说:“‘将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平时常感到只是一句口号。但到了灾区,看见整个城镇有那么多人在洪水围困中没吃没喝,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我们根本顾不上随时有船被冲翻、人被冲走的危险,心里只想到了救人。当被洪水冲散家庭的群众焦急地要我们寻找亲人时,他们的心愿就成了我们的信念。”
正是靠着这种信念,在这次抢险救灾行动中,大多数队员连续奋战48小时没有合上一眼;没人完整地吃过一顿饭,仅靠吃干粮、喝矿泉水充饥。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许多队员身患感冒仍然在齐腰深的水中背运群众;有的队员皮肤过敏,奇痒难忍,或因长时间浸泡在泥浆中,下身生出湿疹,走路都很困难。
率队出征的陆卓清信心十足地告诉记者,此次支援韶关、清远抢险救灾是广东省轻舟大队组建后的首次实战,在惊涛骇浪、重重困难面前,这支队伍经受了考验,首战告捷更为今后科学防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