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的发掘史夹杂着种种矛盾。
殷墟绝大多数时候是配合基建进行的抢救性发掘。因为资金瓶颈,考古人员很难主动发掘。多年不懈的发掘是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的先决条件。没有安钢迅疾连绵的基建工程,或许殷墟的发掘要比现在慢很多年。 但安钢扩建留下的现实是,诸多殷墟遗址不复存在。
与安钢不同的是,小屯村在殷墟发掘过程中完全被动。这个因甲骨闻名却被殷墟遗址逐年蚕食了2/3土地的村庄,在外界的名气和它的经济实力形成了巨大落差。
殷墟VS小屯村
企业拆了,养殖业停了,土地没了,1/3的村民还搬家了。说起殷墟申遗对小屯村的影响,何永献称上面4句话就是最好的概括,也是小屯村的现状。何的身份是小屯村党支部书记。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肯定是好事,发掘殷墟也是好事,毕竟殷墟是历史文化的一个符号。何永献坦称虽然自己文化水平不高,但这样的宣传、这样的观念,这些年来他和村民们也早已接受。可作为一个980多人村庄的负责人,他必须要考虑村民生计,殷墟的考古发掘正在一点点“蚕食”他的村庄。
遗址蚕食农民土地
全村一共只有600多亩土地。1988年,殷墟博物苑征地104亩,政府按照一亩地1万元给予补偿。随后殷墟遗址又租用村里300亩,租期为27年,一年一亩地1200元。村庄占地100多亩。村小学占地20多亩。社会科学院安阳考古站还占了几十亩土地,这些土地都是不能给村里带来任何收入的,算作公益事业了。最后瓜分下来,真正的责任田只有130多亩,分到村民手里,每人只有三分半土地,很多后来嫁过来的媳妇或者新出生的孩子都没有土地。
这样的占地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社会科学院安阳考古工作站副队长徐广德介绍说,殷墟遗址范围的扩大是个渐进过程。20世纪二三十年代,考古工作重点在小屯、侯家庄、后岗等地,那时候,对殷墟只有一个点的概念。而到了1999年洹北商城的发掘,殷墟遗址达到了36平方公里,整个殷都区一共69.5平方公里,殷墟遗址占了一半左右。
企业为了遗址关停
土地不断减少,但村民经济收入和生活质量并没有显著提高。“三分半的地连口粮都不够,村民各显神通呗!”何永献指着桌上的地图说,“城乡接合部,打工的机会多一些,蹬个三轮也勉强能养家糊口。”
殷墟申遗成功后,小屯村计划在殷墟路上搞一个旅游纪念品市场,同时在洹河上搞游船。何永献说,村里对发展旅游纪念品市场根本没有信心,但除了旅游,其他产业都受到了限制。何永献说,村里是没钱的,惟一能做的就是协调,帮助村民贷款。
“五六年前,村里还算可以,每年能有40多万元的收入。”在何永献的描述中,比起那些“吃安钢”的村子虽然不行,但好歹也能给村里做一些公益事业。一个三轮车厂就能解决村里100多名妇女的就业问题。
自从申遗开始后,安阳市政府提出整治殷墟周边环境,关停搬迁了所有企业。此后村里一下子陷入困境,每年只能收入12万元。何永献说,村里根本不够发工资,只能发一半。
有人提出将小屯村整体搬迁,但小屯因甲骨带来的名气已经成了一个品牌。致力于殷商文化研究的原《安阳日报》记者刘志伟解释说,作为一个地标,小屯显然有其存在的价值。
留在老村举步维艰,那些住进小屯新区楼房的村民,虽然从地理上看,进入了城市,但在被动的城市化过程中,没有获得工作机会,没有任何生活保障。他们脱离了土地,但又被城市边缘化,这一潜在长远的隐忧显然已不是何永献能够解决的范围。
安钢VS殷墟
相对于小屯村多年来的单一被动,安钢与殷墟的关系显然复杂得多。由于资金不足,殷墟的发掘依靠配合安钢的基建;而安钢的发展也在威胁着殷墟。
发掘资金依靠安钢
“如果没有安钢的扩建,那殷墟的发掘成果肯定比现在少很多。”“不是不想主动发掘,而是干不了。”徐广德解释“干不了”,主要是资金缺乏。“一次发掘要多少资金?”“说不准,但一钻探发现遗址,几百万元的发掘费用很常见。
考古所的经费根本不够用。要想主动发掘,惟一的可能是申请专项基金。更多时候,考古队是配合基建,进行抢救性发掘。上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钢铁工业的迅猛发展,安钢加快了发展步伐,淘汰旧厂房设备、不断扩建新厂房,这也加快了殷墟遗址的发掘步伐。
2003年,由于安钢扩建,附近的孝民屯、北辛庄、白家坟3个村庄整体搬迁。配合这一基建工程的发掘费用共计1100多万元。“数目虽然很大,但相对于年销售收入200多亿元的安钢而言,显然算不了什么。”徐广德说,安钢每次扩建,都会催着考古队钻探发掘,相应的,他们每次也会提前预算考古所需费用。
遗址被厂房所代替
在发掘取得进展的同时,很多遗址也都消失了。在配合安钢基建过程中,发现了车马坑、房屋、墓地等遗址,考古人员所能做的只是将能够移动的文物取出带走,其余遗址则只能拍照、绘图保存。高炉、厂房随后陆续建起,这些遗址就永远消失了。而实际上,这些遗址分布点在考古学上还很有价值。孟宪武举例说,灰坑可以反映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墓穴可以体现当时城市的丧葬制度、等级制度及家族状况。
这样的扩建现实推动着殷墟的发掘,但更加现实的是伴随这种扩建,安钢在逐步“蚕食”殷墟遗址。在即将提交安阳市政府审议的安阳市殷都区规划图上,安钢处在这样一个位置,南面是殷都区的行政中心及生活区西面是107国道和安阳电厂的高压走廊北面是洹河东面是殷墟保护区。显然西面和南面是绝无发展空间了。向北跨越洹河,则不利于流水生产。因此向东发展成了安钢最便利的选择。事实是,目前在总面积36平方公里的殷墟保护区内,安钢已经占了5平方公里。
安钢可以有很多个,但殷墟遗址却只有一个。在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之间,局外者往往持有这种观点。但当关系到切身利益时,看似简单的道理,在现实中要复杂得多。
原《安阳日报》记者刘志伟曾参加过几次安阳市政府召开的殷墟申遗会议,会上对于安钢的争论非常激烈。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必须限制安钢的扩张发展。但这个河南省最大的钢铁企业,也是安阳市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安阳财政的60%至70%来源于安钢,安钢直接解决了4万多人就业,其产业链及附属的产业也间接容纳了上万人。殷都区新规划的西站物流中心和北士旺物流中心也都是主要依靠安钢。一个超大企业,搬迁显然很不现实。
三联生活周刊 王家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