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一些景点,常常可以看到一些独自背包旅行的外国游客。他们会用汉语与过往的游客打招呼,之后便没有了下文,因为他们不会再说别的了。“他们好像只会说‘你好’、‘谢谢’、‘再见’之类的话”,一些中国游客感叹,“可他们怎么就能到处玩得转呢?”
如今,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选择自助游方式,揣着双语地图在北京到处转。 这些人虽然不懂汉语,仍然能够行动自如地周游京城。
揣着地图旅行,看自己想看的东西
如果选择随团旅游,旅游景点的线路自会有人操办。而选择自助游的外国朋友在景点旅游时,通常会一边忙着拍照,一边不忘看地图。
“北京实在太大了,要是一个人出来转,就得时刻小心迷路,有地图就好多了。一个人转可以省不少钱,还能到一些旅行社没有安排的景点去。”来自瑞士的埃曼老人,前不久就揣着一张地图去北京西山的村庄里享受了一番农家乐生活。她说,她和老伴是从地图上找到那个地方的,他们在那儿住了几天,亲身感受了中国农村老人的真实生活。
在北京工作的法国女士玛丽说:“我喜欢一个人旅游。每次出去时都带两份地图,一份中文的,一份法文的,上车后就把我要走的路线指给司机看。我自己去了后海胡同,还去了承德。没有人给我讲解,我照样看到了很多东西。”她还说,每当她精确地在地图上指出行车路线的时候,就是再忙的司机,也会惊讶地回头瞧她一眼,“也许他们暗自感叹我是个老北京吧!不过就是不会说中国话”。
行走京城,“贴身纸条”显灵
民以食为天。游在北京,自然离不开吃。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友人,许多也是慕“吃”而来的。没有翻译在身边,如何迅速地叫出菜名,对于不会说汉语的外国人来说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来自德国的胡克,平日里喜欢自己一个人出来旅游,然后在就近的地方吃点小吃。“一开始我有中国朋友陪着,他们帮我点菜。后来我想了个办法,就不用他们再陪我了。”
对中国历史很感兴趣的胡克,深知中国菜系众多,花样齐全,对于大(汉)字不识的他来说,说出菜名已经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更甭提记住它们了。他请中国朋友帮他把菜名用中文和汉语拼音写在不同颜色的小纸条上,他自己再写上德文,“吃饭点菜的时候,直接把纸条从钱夹里拿出来给服务员看就行了”。
这些小纸条已经帮助胡克品尝了老字号的全聚德烤鸭、北海公园内的宫廷御膳,还有遍布街头巷尾的北京小吃。他的中国学生还帮助他写了很多纸条,并做了分类,包括生活类、出行类、就餐类等,例如理发类中就有“我要洗头,不用剪短”之类的话。
就这样,在北京工作的三年时间里,胡克几乎游遍京城,尽管他的中文词汇仅仅局限于三个词:“你好”、“谢谢”、“再见”。他已经把自己的“贴身纸条”经验传授给其他外国朋友,他们会举一反三,通过纸条找到旅游目的地和景点景区。
到中国旅游,要提前做功课
“出门旅游光带相机是没用的,我们需要提前读点资料,做些功课。”来自德国的克劳斯在中国教学期间,每周都会出去旅游。虽然他不懂汉语,但收藏了一堆中德对照的书籍。他的中国学生说,克劳斯讲中国历史,用一个词形容,就是如数家珍。一次游故宫的时候,克劳斯指着门口的石狮子问“哪个是公的,哪个是母的”,不知道答案的学生们以为他不过是好奇问问,没想到他竟说得头头是道。
和他一样,许多外国人在来中国旅游之前,都会“做功课”,提前了解中国的文化和景点的人文内涵。“我们经常问身边的中国朋友,有些问题他们有时也会回答不上来”。这些在中国选择自助游的外国人喜欢刨根问底,会在书本里找答案,“书本就像一个知识渊博的导游,能解答很多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