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淮北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特约摄影师 李博
日前,来自淮北市的一连串消息让人振奋:预计投资260多亿元的皖北“一号工程”整体推进,1号焦炉筑炉主体工程竣工;列入今年全省“861”行动的项目多达30个,1~5月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78亿元,同期提高5.1个百分点;利用在香港举行的徽商大会全面推介项目,成功签约16项;夏粮生产再创新高,全市已有164个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3000元;首届中国专利推介会又刚带着盛誉在煤城闭幕……事实告诉人们,淮北正在崛起。
依托大项目加速工业化
崛起,关键是加速煤城工业的现代化。
1960年,淮北立市于“荒野”之中。如今,这座充满活力的皖北名城,正经历着一次前所未有的发展变迁。“十五”之初,淮北就提出城市转型发展战略,打造现代化工业新煤城。如今,淮北正完善科学发展的战略思维:立足煤城特点,依托丰富的煤电资源,延伸产业链,坚持走新型现代化工业化道路,城乡协调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淮北,工业现代化道路实现的保证是依托和推进大项目。“煤化-盐化一体化”项目,被省委和省政府确定为振兴皖北经济的“一号工程”后,迅速启动的临涣焦化项目,既是淮北实施延伸产业链发展战略的关键载体和依托,也是“一号工程”焦化项目的主要实施内容。同时,隶属“一号工程”的甲醇项目前期工程进展顺利。随着一批大项目开工建设,到2010年,淮北将形成年产500万吨焦炭、200万吨甲醇、30万吨焦油和8万吨粗苯加工能力,全国一流煤化工基地将成为现实。正在兴建的孙疃、杨柳、袁店等大型矿井和改扩建的祁南、许疃等一批“861”项目的老矿井,均按计划推进,建成后全市煤炭产量将达6000万吨。目前,该市已初步形成煤炭、电力、纺织、酒业、建材、冶金、化工、电子、生物制药等以大项目为依托的现代化工业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十五”期间GDP年平均增幅10.5%%,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5亿元,是“九五”期间的1.7倍,经济社会发展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编制新规划建设新农村
崛起,急需农村发展和农民富裕。
为确保新农村建设扎实有序开展,淮北组织编制《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和村镇建设、产业发展、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等具体规划。市、县两级财政共同筹资1000万元,在今明两年内完成18个乡镇、631个行政村的规划编制,同时拿出3000万元资金,打捆集中使用,对农村道路、农田水利等涉农资金进行整合,重点投入新农村示范工程建设。目前全市59个“村村通”建设道路项目中已有17个开工建设,开工里程78公里。在推进农业产业化方面,淮北正加速100万亩优质麦、30万亩优质棉、200万头生猪等10大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培育养猪、养禽、食用菌等10大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粮食、畜产品深加工为重点,重点扶持农副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为引导鼓励民间资本投入新农村建设,市财政拿出1500万元,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中心,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多元化筹资投入机制。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扎实开展,今年淮北夏粮播种面积进一步扩大,比上年增加8813亩,目前全市180多万亩夏粮基本收获完毕,小麦单产、总产双创历史新高。在劳务输出上,去年全年输出总量突破30万人,今年预计比去年约增加2.5万人,今年上半年淮北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将达1450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左右。
创建文明城劲吹和谐风
崛起,需要创建文明城市、和谐社会。
针对能源城市的弱点,淮北把文明创建当作构建和谐社会的突破口。“十五”期间,淮北一度蝉联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荣誉称号。如今,宽阔洁净的马路、别具风格的城市广场和灯火璀璨的城市夜景,让生活在煤城的人无不感到赏心和舒心。
为努力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淮北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继续巩固“两个确保”,做好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完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好住房公积金的扩面和廉租房制度推行,加快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去年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3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全年养老保险净增1万人,医疗保险净增1万人。同时,深化文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今年将开工建设新图书馆和广电中心大楼,加快市体育场建设,继续发展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高度重视重点传染病防治,积极构建城乡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
今天,年轻而充满生机的淮北市,如大鹏展翅,直上青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