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唐山老摄影人常青老人给三姐妹看她们儿时的照片。
(三姐妹左至右依次为:党育新、党育红、党育苗)党氏三姐妹小时候的照片。(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李会嫔/文 刘光昱/图
阔别了10年的党氏三姐妹又重逢了。7月27日下午3时左右,唐山市锦江国际酒店门口,三姐妹见面之后相拥而泣。
争取来的见面机会
按照唐山大地震30周年会务组的安排,党氏三姐妹最早的见面时间在28日下午。党育苗得知这个安排以后,找到了唐山市文明办的工作人员,党育苗说,28日下午是大会时间,与育红见面没私下交流的时间。经过工作人员努力,最终安排了27日下午的会面。
下午2时30分左右,在锦江国际酒店一楼大厅内,党育苗和党育新等待着党育红的到来。党育苗说:“不知道她(党育红)变了没有。”记者拿出了特意准备的本报报纸,本报在26日已经提前在北京采访到了党育红,并刊登了党育红的照片,党育苗拿出报纸惊讶道:“她变胖了!”
下午3时,守候在门口的工作人员兴奋地对坐在大厅里面沙发上的育苗和育新说:“来了,来了,快点!”育苗紧张地站起来边拽拽上衣边说:“这会儿让见吗?”迟疑中带着紧张和欣喜。说着就跟着工作人员小跑到了门口。看着党育红、苏珊还有孙丽丽老师手拉手站在汽车旁边,党育苗穿过人群紧紧地抱住党育红,眼泪夺眶而出。
这三位姐妹事隔10年又见面了,从1981年她们5岁时分开,1996年唐山大地震20周年时,她们见面至今又10年了。也许下一次见面又要在10年以后,她们紧紧地拥抱着,虽然语言不同,但心灵相通。
汉语喊出“育苗育新”
“你想我们吗?”党育新问党育红,党育红看着育新不说话,因为她听不懂。党育新这才想起来翻译,党育新说:“语言不通,没办法!”翻译过来之后,党育红说:“我非常想念你们!”党育红对着党育新说:“你变得更漂亮了!”党育新高兴得合不拢嘴。
考虑到苏珊和党育红、孙丽丽老师一路奔波,会务组让三人稍事休整,党育苗、党育新及媒体记者在会议室等待。
党育苗和党育新沉浸在见面的喜悦中。党育苗说:“我们三人的感情不同于其他同学的感情,我们更多的是一种姐妹情谊。20周年见面时打手势,互相都能明白什么意思。20周年分手后,语言不通,不能打电话,也不能书信来往,我也曾经想过要学习德语,但没有这种机会。”
党育红和苏珊一到会议室,党氏三姐妹就拉起了家常。党育红拿出一张帅气的小伙子的照片,她告诉两个妹妹,那是她的男朋友。党育新立即用手语说:“(照片)送给我?”党育红没明白意思,翻译后她说可以,党育苗不干了说:“那我的呢?”党育红说:“我回去后再寄给你。育苗和育新告诉育红:“我们都结婚了,并且都生了一个男孩,已经5岁了。我们经常向家人提起你,你男朋友知道我们吗?”育红肯定地点头,她立即向她们要孩子和家人的照片,可惜两人都没有带着照片。两人邀请育红去见见育红学校给她们起名字的董爷爷,参加她们班的同学聚会,那样可以见到她们的孩子和更多同学。
不知不觉聊了一个多小时,三姐妹要求留出单独交流的空间。三姐妹回到房间去了,和谐得如同亲姐妹。
党育红的两个祖国
与唐山地震20周年时不同,党育红已经不仅仅是那个只会说“唐山”二字的红红,从三姐妹见面的一段时间内,她蹦出了一串的汉语:“毛泽东”“北京”“天坛”“中国”“育苗”“育新”。当年亲手把党育红交给苏珊的孙丽丽老师这几天与党育红朝夕相处,她说,虽然25年没见面,但孩子的脾气和性格还是小时候那样。党育红说感觉回来很亲切,周围的人都那么好。她想说汉语,但很害羞,不敢说汉语,因为怕说不好被祖国的人笑话。
当有记者问党育红哪个是她的祖国时,党育红说,她有两个祖国,一个是生她的祖国,一个是养她的祖国,她热爱她们。
问起党育红对生活了5年的石家庄有没有印象时,她说:“几乎不记得什么了。”她感觉唐山变化非常大,比20周年时城市建筑更多了,城市发展了。
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三姐妹彼此拥抱后,育苗和育新不忘拥抱苏珊这位养育了育红的母亲。
1981年到现在25年了,党育红已经不是那个5岁的不知道什么是“妈妈”的小女孩,讲着一口流利的德语,回答记者问题时时不时地和妈妈苏珊交流一下眼神。那是一种女儿与母亲之间的一种眼神,充满着依赖和幸福。
苏珊拿出了两件鲜艳的红纸包装的礼物交给了育苗和育新,育苗小心翼翼地撕开包装———是一盒来自音乐之都奥地利的莫扎特钢琴曲光碟,育新拿着一件黑色的T恤衫惊喜地拼着上面的文字:“奥地利莫扎特”。当党育苗和党育新通过翻译想对苏珊表示感谢时,苏珊赶紧更正说:“这是育红送给两个妹妹的。”此时,育红只是坐在一旁看着妈妈拿出礼物送出,大家感觉到了党育红对苏珊妈妈的依赖。苏珊说:“育红是我的女儿,是和我生活在一起的人,小时候也是非常调皮。”在记者们围着育红的时候,苏珊静静地在人群后看着女儿,满目慈祥。
三姐妹都是我们的孩子
25年前,苏珊从孙丽丽老师手里接过党育红;25年后孙丽丽又到北京,把苏珊和党育红接到了唐山,她觉得那是自己的职责,当年她和苏珊约好党育红一定要回来的。她从报纸上得知党育红要回来,她找到了报社又找到了党育苗党育新,她要知道党育红的行程,她主动跑到北京寻找党育红,终于她找到党育红了,看到党育红了,她说:“其实还是小时候的模样,小时候的脾气。家里的孩子我自己知道。”
去北京之前,孙丽丽老师早就准备好了三条项链,她深深地记着25年前党育红走时的那一幕:苏珊把一条项链挂在党育红脖子上,党育红喜欢地摸来摸去。因此她特意准备了三条项链,送给三个孩子,她说:“三个孩子一人一个。”她亲手为她们戴在脖子上。孙丽丽老师说:“我已经给育红规定了任务———学汉语。”
育红学校老师省会重温往事
本报讯(记者刘丽普实习生郑蓉蓉)“22年了,我们终于又见面了!”27日中午,原石家庄育红学校的31名教职员工在省会一饭店举行了一个小小的聚会,重温在育红学校共同走过的那段岁月。
30年前,他们因为唐山地震走到了一起,经过8年的共同“抗战”,地震孤儿们长大成人,育红学校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于1984年解散,当年的那些老师也各奔东西。
参加聚会的都是银发一族,想起当年在育红学校和与地震孤儿共同走过的那段日子,都激动不已。
文彦老师原来是小学部的班主任,她26日得知聚会一事后,竟兴奋得像小孩子一样睡不着觉,“一晚上,我都在想学生,想老师,当年在育红学校的一幕幕像电影一样在我脑海里放映着……”
原育红学校的校医李征老人更是克服困难,拄着拐杖来到了聚会现场。她是上午11时左右才知道聚会之事的,因为身体的原因,“我急得泪流满面,最终还是在家人的护送下过来了。”
这次聚会的倡导者之一朱保湘老师说,为了联系这些“战友”,他到这些老师的原单位、生活小区专门跑了三四天,才联系上这些人。
谢丽卿和张占修老师说,唐山地震30年了,全国各地都在关注着唐山,远在唐山的地震孤儿们几乎天天给老师们打电话邀请他们过去,他们也十分想念这些孩子。这次聚会的另一个议题就是商定去唐山与孩子们相聚一事,到目前为止,大约有十几名老师打算去唐山与孩子们相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