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马路两边,农民工的“铺位”绵延近百米。
吴 建摄
“活儿太难找了!”
49岁的尚延江从安徽老家到南京一个多月了,带出来的500元钱所剩无几,每天都在南京安德门农民工市场等机会。
“再找不到活儿,我只得回老家,实在撑不下去了!”尚延江说。此时,已是下午5点,安德门农民工市场已经闭市。市场外的马路上,几百名农民工或蹲坐路边,或三五成群闲聊。尚延江则拉着“行李”在马路边寻找今晚露宿之处,大量农民工聚集农民工市场外,“找一个好一点的地方躺下,比找个工作还难!”
一个多月来,尚延江每天睡在大马路上。露宿街头的还有来自苏北、四川、山东等地近500名农民工。“每天都有人过来,可找到工作的没几个,都在这儿耗着。”他们几乎都是每人一个包裹、一张草席,马路两边,农民工的铺位绵延近百米。最近南京多雨,邻近的安德门地铁站过廊成了他们争抢的夜宿点。
笔者和尚延江聊天时,不少农民工赶上前来问:“老板,招什么人?”顷刻,笔者就被团团围住。期间,不时有“老板”开着车来招工,根本不用下车,车一停,一群农民工就涌上前去,纷纷发问:“老板,你们要什么人?”
“活儿太难找了!”陕西的陈伟杰第一次来南京,没想一等就是一个多月。他没学过什么技术,只能找些杂活、力气活,“可是这些活一个月只有四五百块钱,实在太低了!”
“荒年饿不死手艺人”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拥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找工作顺利得多。
“只要我愿意,找个活儿比较容易!”25岁的四川小伙刘少泸颇为自信,出来打工前,他花了6000元在成都上了烹饪培训班。10天前到南京,第二天就找到了工作,工资2000元一个月。“不过每天上班时间在14个小时以上,太累了!我已经辞工了,准备找个比较轻松的工作。”
现在,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普遍没有技能,只能从事脏、累、苦的简单劳动,收入低下,就业极不稳定。与此同时,众多技能岗位“空悬”,无人问津。据南京安德门农民工就业市场办公室主任袁亮介绍,该市场每天提供岗位4000个左右,每天进场的农民工超过1000人,而能找到工作的不到100人。厨师、电焊工、维修工等技能型岗位需求较大,工资一般在每月1000元以上,而没有技能岗位的工资只有700元左右,甚至更低。
该市场提供的数据显示,求职农民工平均年龄在30岁以上的占72%,其中75%以上没有接受过任何技能培训。江苏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一项进城就业农民千人问卷调查显示,在企业集中就业的农民工中,外出前接受培训的仅占已接受培训人员总数的17.5%。
“俗话说‘荒年饿不死手艺人’。”袁亮表示,“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非常重要。”
南京市总工会近日拨款10万元,设立了农民工培训基金。
“免费的午餐吃不香”
南京市总工会将首届农民工免费培训班设在安德门农民工市场。据南京市总工会援助中心主任吴钧介绍,培训班正式开班前,他们在农民工市场内粘贴了报名宣传海报,并在有关媒体发布了开班信息,以吸引农民工报名。7月18日当天,60多位来自省内外的农民工参加了首期农民工厨艺培训班,但刚过一周,只剩下不到一半。
“没想到这么多人坚持不下来。不是他们不想学,而是因为他们承受不了上课的时间成本。”吴钧说,一些农民工学员中途离开培训班,是因为生活得不到保障,“不工作来上课,他们根本没法在城市里呆!”
“我是挣钱的,哪有时间上课?要是包吃住,我一定去!”山东青年张青的话,代表了众多农民工的共同心态。
“坚持下来的,基本上是在南京打工多年的农民工,有一定生活基础,也意识到掌握技能的重要性。”吴钧表示。江苏淮安的刘永菊来南京闯荡多年。上课的地方离住地较远,她每天中午以两个4毛钱的馒头充饥。“我想多学点技术,不管是做保姆,还是自己开店,都更有优势。”
南京市总工会设立农民工专项培训基金,更多是一种引导意义。吴钧说:“10万元帮助全市超百万的农民工不过是杯水车薪!”要真正解决农民工的培训难题,应该增加政府投入。“不谈政府提供住宿,只要能够给予农民工每天的伙食补贴,免费培训一定能够吸引更多的人。”
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职业技术培训指导中心副主任许宏报则认为,不是说只要免费培训就能让他们受益,“很多免费的午餐吃得并不香!当然初衷都是好的,但是必须寻找一条切合农民工自身实际的路子,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免费’。”
“订单式”培训更有效
据了解,南京市去年开始安排500万元市财政,作为该市农民工培训专项补贴基金,今年将安排200万元财政专用于外省市农民工的培训,但具体实施办法还未出台,基本上会按照省厅制定的发放有价培训券的方式进行,农民工可以用培训券抵培训费,选择培训机构和工种,接受适合自身条件的技能培训。
近年来,国家很重视农民工培训,不断给予财政补贴,各省市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扶持政策,但仅靠政府财政补贴,很难完全解决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即使财政补贴落到实处,发放到每个农民工手中的财政经费也不足200元,而参加一个技能培训的费用至少上千,其中差额谁来埋单?
许宏报认为,任何脱离企业的技能培训都不切实际,“必须和用人单位结合,明确用工条件和相关待遇,让农民工实实在在感觉到岗位的存在”。
他建议,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让人力资源公司参与对农民工的培训。作为中介机构,人力资源公司连接用人单位和培训机构共同运作,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吸纳农民工,并将他们送往合作培训机构进行技能培训。在这种“订单式”培训结束的同时,学员就有了稳定的工作去向。在培训的具体操作上,可以“让农民工适当出一点,用人单位支持一点,培训机构减免一点,人力公司垫付一点,政府奖励一点”,将各种资源整合,建立一种长效的劳务培训派遣机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