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金鑫
“从不理解到理解,从理解到支持,从支持到爱护。”今年哈市的庭院建设改造中,建设者深深地感受到居民们建设家园的热情。拆掉违章建筑,变废墟为庭院,变闲置场地为社区广场,这一以人为本的决策,让哈尔滨市民成为拆违、还建、管理的重要参与者。
体恤百姓疾苦赢得居民支持
建设改造一个庭院需要1个多月时间,但先期拆违、动迁等工作有时却要三四个月。今年政府计划建设改造的庭院中,大部分是解放初期建成的大杂院,拆除工作异常艰难。市环境综合整治办及各区政府统一了认识:只要了解百姓所想,征得百姓支持,庭院建设改造就能提速!
道外区南直路497号是建国初期形成的“山东大院”,有居民42户。近年来,周边棚户区纷纷被拆迁,但“山东大院”却因种种原因还是原来的样子,环境脏乱,市政设施匮乏,居民生活不便,且影响周边环境。市环境综合整治办和道外区政府将“山东大院”列为拆违还建重点。在细致踏查了大院的情况后,工作人员为被拆迁低保户、残疾人石国军办理了廉租房手续,帮助他找到新居。同时,还有共5户残疾人家庭得到了政府的重点照顾。解决了百姓疾苦,就赢得了他们的信任,拆迁速度加快了,庭院建设改造顺利实施。
居民主动申请改造自家庭院
据市环境综合整治办负责人介绍,因为拆违还建决策符合民意,受到居民的一致欢迎。许多小区的居民来到整治办要求拆掉自家门前的棚厦,改造庭院。
南岗区比乐街41号大院,被周围4个大院的围墙围着,楼房没暖气、煤气。居民代表张金河大爷得知政府号召拆违、改造居民庭院后,便自发组织居民动手拆掉了煤棚子。市环境综合整治办获悉这一情况后,立即把这里列入建设改造计划,并帮助协调使小区并入热网,实现煤气入户。院子里几位80多岁的老人想到马上就要有一个新庭院,高兴得天天到其他大院取经,准备提出自己的设计想法,让自己的庭院建得比别人的好。
为保家园美丽 居民自发管理
环境改善了,如何保持好?政府在想,市民也在想,各种形式的群众自发组织逐渐担当起自主管理的责任。
道外区振江休闲健身广场建成后,每天早5时,人们一定会看到一个花甲老人围着广场走一圈,将垃圾捡一遍。这个老人就是哈港务局退休职工、66岁的吴凡贵。吴老告诉记者,他在这里住了40多年,原来这里是个三不管地段,卫生环境极差,“刮风一身土,下雨一脚泥”,满地垃圾,夏季难闻的气味让附近居民们不敢开窗户,这种状况持续了20多年。如今,政府把个大垃圾场变成了这么美的花园,让他这个年近古稀的老汉能享受到身居公园的好日子,怎能不爱护呢!“只要我还走得动,这广场的卫生我就包了。”
道里区安和街道办事处发动社区居民主动参与认绿植绿养绿活动,把社区管理权落实到社区居民,努力实现社区树木、绿地有人养护,楼道灯、电子门有人管护,环境卫生、公共设施有人负责,健身器材、休闲座椅有人爱护。目前,市环境综合整治办正在梳理、推广这些庭院管理的成型经验,并将新庭院的管理纳入城市数字化管理目标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