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获得过地球奖、中华环保奖、国际生态工程奖、全国造林绿化十大标兵……
他在拜泉县工作30年,带领全县人民造林123万亩,期间,拜泉县的森林覆盖率从3.7%提高到23.7%。
他从县委书记岗位离开的时候,整个拜泉的防护林、用材林、薪炭林等林木价值已经超过50亿元,这种绿色良性资产随时增值。
在齐齐哈尔副市长的岗位上,他主抓了3项工作:水土流失控制工程,泰来、龙江、甘南3县的农田防风阻沙林带建设,齐齐哈尔市环城风沙林建设,并且都取得显效。
现在虽未退休,但他已经预约回乡去做义务护林员了。他说:“这将是我人生的新起点。”
他就是国内3所大学的客座教授、齐齐哈尔市副市长王树清。
王树清说话和缓,但语义深邃,和记者谈的最多的话题是植树和护林,以及“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等等。
王树清表情严峻地对记者说:“生态建设不仅是国计民生的命脉,也是一个国家的精神取向,当生态贫困仍然是这个世界痼疾的时候,先不要为匆忙而来的奢侈文化而欢呼,让我们停下来想一想,这个世界是否和谐了,这种发展是否是可持续的,我们是否因此而幸福了。”
“眼下的大兴土木、跑马占荒的开发区建设,名不副实的生态旅游,等等,严重地损害了生态环境,不仅影响整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更是对中华民族根系的戕伐。”
“森林是还不被人完全认知的遗产,属于当代人,也属于后代人;属于某个国家,也属于世界。在无知和贪婪的驱使下的无序开发,是不理智的人类活动,如果我们把本来应该是森林生长的地方破坏得满目疮痍,不仅毁了祖宗十八代的家当,还毁了子孙万代的家底。”
王树清语重心长地说:“植树不仅可以解决当代人的问题,还荫及后代,我们要造福后代,要走人与自然和谐的道路,我们应该善待大自然、善待绿色,一定要医治生态贫困这个痼疾。”的确,他为了植树护绿在行动上相当执著。
在拜泉,有一句话说,树是王树清的爹,谁都能动就是不能动树,谁要动树王书记就跟他没完,他曾为此处理过几十个干部。
在拜泉,有为小树默哀三分钟的故事。那是1990年发生的故事。
上升乡团结村开农田水利工作现场会,车队刚好路过这个村前面的护村林,10行树被当地的山羊啃得白花花,他当时看到很痛心,又感到这是一个教育干部的好机会,所以立即让参加会议的同志都下车,面对着被羊啃得白花花的树桩子,请大家站好脱帽致哀三分钟。
在拜泉,还有一个给树守岁的惯例,那是王树清留下的。
那里年三十都要贴对子、放鞭炮、挂灯笼,有人砍树回来立灯笼。砍伐的时间都集中在春节这几天,王树清就在树林里守着。就这样,人家给年守岁,他给树守岁。
在理论上,他也是颇有见地。他认为,黑龙江的生态省建设工程是一项德政工程,符合五个统筹的科学发展观,符合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他说:“我们应该正确地理解和谐社会的基本概念。所谓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我个人的理解,首先是人与人的关系要和谐,上下级的关系要和谐,社会上的不同阶层要和谐,人与自然要和谐。”
他说:“为了打造和谐社会,就要改变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有专家论证说和谐社会建成得二十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当前最重要的还是要解决城乡的二元结构,解决好农村、林区的发展环境。
”
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突出生态建设的主体地位,创新发展模式,摈弃单纯追求发展数量和当代人利益的传统模式,建立注重发展质量和后人富祉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这就要求我们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合理利用和保护林业资源,建立农林立体开发的经济模式,推进农林区域产业链条的成熟与合理,最大限度地使用符合节约型社会的新技术,比如,沼气、生物肥、果树、稻田养鱼、鸡鸭猪鱼循环养殖,等等。”
王树清说,温总理曾说要让老百姓喝上清洁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等,这说明我们的政府正在关注生态问题,为我们发展生态经济、生态林业、生态农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直致力于农田防护林建设的王树清,对农田防护林体系的建立有独到的见解,他说,林子不是一家一户能保护得了的,只有归集体所有,才能发挥最大的公益效益。说到目前有些地方的防护林被低价卖掉,被有的村干部据为己有,农民的血汗被破坏,生态环境被破坏,他非常痛心。他认为,建立防护林的公共管理机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林区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林区如何解决生态贫困和生活贫困矛盾的问题,王树清也和记者进行了讨论,他说:“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要把金山银山保护好、利用好,就要依托资源优势,建立资源合理利用的产业链,发展民有林经济,实现资源-产业-再生资源-产业的循环。”
王树清提了拜泉的例子,说:“拜泉变化可大了。120万亩人造林已到了间伐期,我们开始用樟子松造‘接班林’,把杨树改为经济林。联合国工发组织还把我们确定为绿色食品基地。”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王树清曾在人大会上提了一个建议,就是把生态指标和可持续发展也纳入到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中来。引起了很大反响。他说:“这对生态省建设意义非常重大,是治疗生态贫困的一剂强效药。”他告诉记者,目前,他正在学习和研究有关问题。
王树清出生在拜泉农村,年轻时就是县里出了名的庄稼把式。他对树的感悟和认知,始于他当生产队长的那一刻。当时,他才17岁。领着大伙儿干活儿时,他发现耕地被雨水冲出了一道道沟壑,过了水的地,长不出好庄稼;春天的风,几分钟就把种子上的覆土吹得一干二净,这让他很难过。从那时起,他便暗下决心,一定要植树造林,重整河山,保水土。3年之后,20岁的王树清当上了大队党支部书记,这为实现他的宏誓大愿,奠定了政治基础,在此后的40年间,造林是他从未间断的“施政纲行”。
当大队书记时,他带领乡亲做到了“要让种的树林‘屯穿裙子路镶边,围着大界造一圈’。”在光秃秃的几个白金屯里,营造出了一片绿色。
当镇党委书记时,他组织“四门绿化”,把10多平方公里的拜泉城,弄得郁郁葱葱。
当县长、县委书记时,他动员各界“山顶栽松戴帽子,坡面修梯田,田埂种苕条扎带子,退耕种草铺毯子,沟里养鱼修池子,坎内蓄水养鸭子,坎外开发种稻子,瓮地栽树结果子,平原林网织格子,全体开发办场子,综合经营抓票子”,在全县开展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农业大会战,纵横交错的百万亩人工林,构成了一道道气势恢宏的绿色屏障。
当了副市长,王树清造林的激情未减,理想也更加坚定。在他的指导下,今年这个市高效造林15万亩;在全市的环城林建设中,至少节省资金上千万元。
记者手记
盖大楼与栽小树
路敦英
盖大楼与栽小树
,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在拜泉县看到郁郁葱葱的山野,我忽然想到了这个题目。
为什么?因为这些年来,王树清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包括种树在内的生态建设上了,一些楼、堂、馆、所显得的确有些矮小。
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我想,这恰恰显示了王树清意识的超前与品格的无私。
盖大楼,快则三五个月,慢则一两年,就巍然耸立于闹市之中。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既得名又得利。栽小树则不然。小树栽于荒山僻野,成材快则十五六年,慢则三五十年。没有一点“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是不会选择种树作为自己“政绩”的。这实在太累、太慢。前些年,个别地方不是发生过把山上的石头用漆涂绿充当“绿化”政绩的事吗?因为,靠栽树来显示“政绩”实在有点来不及!近些年,建筑行业是腐败案件的重灾区,有“大楼立起来,干部倒下去”之说,但到目前为止,还没听说谁因为种树“种”出腐败来了。
在生态建设方面,王树清有许多发明。仅种树方面就有杨树萌芽再生技术、樟子松袋装栽培技术、钎子浇水育苗法,等等。为什么他能有这么多的发明———实践出真知。三十年来,他黎明上山、披星归家,一万多个日日夜夜,才摸索出这些发明来。这与时下有些领导“坐在车里转一转,透过窗子看一看”是何等的差别!
一位领导送给王树清这样两句话:
三十年功夫不寻常,杰作写在大地上。
事实正是这样。许多人都有这种经历:坐汽车到拜泉县不用问,一见树多的地方就到了。
交谈中,王树清说,没有正确的政绩观就落实不了科学的发展观。这是肺腑之言。没有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什么信念能够支撑一个人坚持栽树30年!
当然,笔者这里并没有贬低盖大楼的意思。大楼,该盖的还得盖。我要强调的是,在当前盖楼热中,多下些力气种点树。楼盖晚了,将来一二年时间就能够补上,而山秃了、生态变坏了,可事关千秋万代啊!(黑龙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