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整整三十年了,作为唐山大地震的亲身经历者,陈晖对当时的一幕幕依然历历在目。明日,现在扬州工作的陈晖将来上海面试,与一般求职者不同的是,她的简历上特意注明了“经历过唐山大地震”的字样。
(记者 罗水元)
那一晚成一生中印象最深的一晚
陈晖说,他们一家原来并不在唐山,父亲出生在南通,母亲则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1975年,父亲因工作需要被调到了唐山,她和妈妈、奶奶、哥哥也跟着去了唐山,全家其乐融融。
让她意想不到的是,这一切被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终止了———一夜之间,她心爱的哥哥、奶奶就永远离开了她。那一年,陈晖年仅七岁。
陈晖说,她家的房子靠马路,一般情况下,她父母睡背马路的一间房,而她与奶奶、哥哥则睡在靠马路这边的一间房。那晚,妈妈值夜班,她才临时睡到了父亲房里。
然而,那晚的觉成了她一生中印象最深的一觉。
陈晖回忆,不知什么时候,她就被父亲突然从床上抱到了地上。迷糊之中,她感觉到房子在摇动,“地震!地震了!”父亲一边大声叫着,一边使劲撑着身体,将陈晖保护在他下面,并“命令”她跟他一起匍匐着往门边墙角爬动。
陈晖跟着父亲在地板上使劲爬动着,然而,仅几秒钟,房子就塌下来了,她眼前一黑,感觉像掉进了万丈深渊,天昏地暗。那时,父亲支撑着身体保护着她,但是,她的双脚却被压住了。黑暗中,父亲继续硬撑着保护她、安慰她:“快了,快了,再忍一下。”他们使劲叫喊着哥哥和奶奶,也没有一点回音。
寂静,死一样的寂静,黑暗中,死的恐惧不时袭向被困的狭小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强烈,她也越发害怕。
“陈洪(陈晖的父亲)———你们在哪?还活着吗?”从黑暗盼到天亮,在过了八九个小时后,陈晖终于听到了来自母亲卢培的声音……
曾经纪念哥哥的文章在本报获奖
30年来,奶奶和哥哥的遇难一直是家人心中最大的伤痛。每每想起唐山大地震,尤其是每年的7月28日,一家都会非常沉痛,在纪念亲人的同时,他们常常激励自己,珍惜“劫后余生”。
陈晖说,这次大地震让她比同龄人更加珍惜生活和学习。她一直认为,只有好好学习,自觉用功学习,学有所成,才能对得起死去的亲人。“再大的地震灾难都经历过了,还有什么坎不能走过去?”她常常这样鼓励自己。
为了改变虽经治疗但还留有后遗症的脚,放学后,她常常独自一人去跑步、跳高、跳远,经过刻苦锻炼,她的体育成绩终于从班上原来的后几名提升到了前几名,并当上了班上的体育课代表。
以至体育老师形容她是班上的“郞平”:有一股敢于在伤口上抹盐的毅力。
陈晖说,不论是她自己,还是年已70的母亲,30年来,她们都一直没有摆脱当年唐山大地震留下的震撼。1986年,唐山在地震十周年时,她专门含泪为死去的哥哥写下了长达两三千字的文章《留在心灵深处的记忆》,这篇文章后来获得了由本报举办的华东六省一市中学生作文大赛三等奖。
她告诉记者,明天她将到上海的一家单位来面试,在她的求职简历上,“经历过唐山大地震”的字样也特意写了上去,她表示,这是提醒自己:相对于同龄人来说,经历的坎坷相对要多,会更好好珍惜现在,创造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