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王丽)为纪念唐山地震和西安市防震救灾发展30年,昨日上午,来自渭南、宝鸡、咸阳、铜川和商洛等地地震系统的60余人,参加了市地震局召开的座谈会。与会者在缅怀唐山地震遇难者的同时,深刻思考了我市30年来地震预报及防震减灾发展状况。
倡议地震救伤法定化
会上,副市长朱智生指出了现阶段我市防震减灾工作的重点,增强防患意识,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发挥群策群防作用;建立执法严格的震灾预防体系;建立反应迅速、突击力强的地震紧急救援系统等多项任务。他说,城市规划建设中,诸如广场、绿地等具有开阔特征的公共场所包含了比较健全的水、电设施,具有地震疏散的功能。
其他与会人员以唐山地震为鉴,畅谈了我市地震减灾工作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地震专家李德利提出,地震发生时如何及时传播信息、疏导已瘫痪交通、有效进行人员抢救应成为地震救灾的重点。他认为,地震救伤不能单靠军队,每个单位都应建自救队伍,救治伤员应写进法律。
俄罗斯的地震都能监测到
据了解,1976年唐山地震后我市成立了地震工作机构。目前总投资730万元的西安市数字化遥测地震台网系统、数字化前兆监测台系统和西安市地震监测中心等建设已基本完成,进入试运行阶段,实现了全市监测资料数据的共享。同时,为发挥群防群策作用,雁塔区长延堡社区试点建立了地震应急志愿者队伍,总面积十余万平方米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也已于2005年完成。
“1998年泾阳地震,我们根本没有条件预测地震准确时间、震中和震级,干着急没办法。”据市地震局专家介绍,凭借先进的设备和技术,现在只需要5分钟他们就能准确监测震中、震级和时间,连不久前俄罗斯的地震都能监测到。
本版文图除署名外由记者诺思雷县鸿吴飞发自唐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