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30年前那段经历,陕西国际体育交流中心的姚正玉说:“能参加唐山的抗震救灾,是我一生的荣幸,它是我一生的财富。”
临回陕前一天遇到地震
当年,姚正玉所在的中铁一局汽车三分队100多名职工、80辆卡车,驻扎在天津西仓,参加(天)津浦(口)铁路复线建设。 1976年7月复线工程完成,他们接到回陕参加西延铁路建设的命令,决定29日回西安。那时西安生活商品紧缺,天津相对丰富。分队决定在离开天津前,让大家进城购物,并于7月27日通知大家,次日租大轿车送大家进城。
这晚大家正在睡梦中,突然感到地动天摇,剧烈的震动把他们摇下床。幸好他们住在用席搭成的大棚里,没有人员伤亡,当时谁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早上大家依旧按照原先的安排等待大轿车的到来,但是等了很久,迟迟不见大轿车到来。姚正玉和几位同事决定自行前往市区。当时下着小雨,走出驻地,却不见公交车,而大街上站着许多衣衫不整,表情惶惶不安的人。细问之下才知道头晚地震了。
灾情惨不忍睹
随即他们接到了立即前往唐山参加抗震救灾的命令。从天津到唐山本来只有120公里,一天一个来回问题不大,但是由于两地间的宁河大桥被震毁,所以他们只能另寻过河线路。当天下午,他们赶到了唐山灾区,成为最早一批进入唐山抗震救灾的陕西人。
震后的唐山是一片狼藉,马路凹凸不平,有的地方像搓板,有的地方像阶梯,全市没有一间像样的房子。“百货大楼还没有倒,但是它那龇牙咧嘴的样子,谁也不敢靠前,怕它会随时倒下来。”
按照上级安排,各单位对口支援,所以中铁一局汽车三分队主要任务是支援唐山铁路单位。当时唐山铁路交通大学的建筑几乎全部倒塌,连学校大门门柱也倒了,只剩下一间上大课的阶梯教室。
姚正玉担心被感染,不敢喝当地的水、也不敢多吃饭。他看到许多人家门口挖有土坑,有一米多长、几十厘米宽。人们将自己遇难的亲人草草埋葬在坑里。周围有的农民骑自行车到城里来驮亲人的尸体。
与尸体“同床”
由于当时条件有限,铁一局汽车三分队卡车都被用来运送伤员,当地的工作人员为了感谢他们,弄来一些冰块,给他们一人发一小块。他们看到伤员们饥渴的样子,就将这些冰块放在毛巾中化成水,再喂给伤员们喝。
那时唐山的天气非常炎热,晚上他们被安排住在铁路单位一辆工程车中。有的人觉得男女睡在一起很不方便,就到唐山车站广场过夜。到了广场后发现在那儿“睡觉”的人还真不少,第二天起来一看,原来“睡”在身边的是临时停放的尸体。
在最初几天,唐山无水、无电、无汽油,许多部队派来参加抗震救灾的车辆因无油而无法挪动,而中铁一局汽车三分队是从天津来的,不缺汽油,所以当时他们比部队还忙。
头几天,他们的任务主要是运送伤员,每天拉运完伤员后,满车的血污惹的苍蝇围着卡车乱飞。他们每次回部队之前都要将车开到附近河沟里洗干净。
为救灾迁往唐山
伤员运输任务完成后,他们开始运输抗震救灾物资,先后援建陡河电厂、唐山铁路等工程修复。当时任务十分繁重,他们夜以继日地奔波。姚正玉一次到辽宁绥中拉救灾物资,来回数百公里,在现在来说不算什么,但当时路况很差,特别是在辽宁境内,都是坎坷土路,他凌晨4时起床,马不停蹄地跑,回到唐山时已半夜12时。因为过于劳累,又车灯不亮,视线不清,进入唐山时,先与一辆马车相撞,幸好双方均无大碍。不远处上一大桥,桥面有一大坑,把车弹到桥边。姚正玉想下车察看情况,一脚已经伸出车外,感觉不到地面,仔细观察才发现大桥没有栏杆,前车轮有三分之二出了桥沿,桥下数米是堆满乱石的干涸河道,如果他一脚踩下去,必然踩空,坠入桥下。
由于抗震救灾和重建唐山的需要,中铁一局汽车三分队不仅没有回陕西,而且从天津搬到了唐山,后来这个分队的许多驾驶员长期定居唐山。姚正玉因个人原因,于1978年调回陕西。记者金石实习生张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