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唐山大地震的影片《蓝光闪过之后》1979年公映对地震情景的真实再现成为一代北京人的记忆
泡沫塑料天花板蓝色记忆到如今
本报记者联系影片的三位主创 揭秘当年拍摄幕后 摄影机架在汽车轮胎上 摄影棚内建起坍塌房
“提起唐山大地震,我就想起那部电影《蓝光闪过之后》。 ”一位37岁来自北京的张先生说,“那是我记忆中的第一部‘恐怖片’。”
公映于1979年的这部影片,以唐山大地震为背景,正是影片中关于大地震的场景令张先生印象深刻。而事实上,和张先生有同感的中年人不在少数。
本报记者经过多方联系,终于找到三位仍然健在的影片主创人员——编剧孟森辉、美术黄洽贵和摄影师沈妙荣。20多年过去了,但在三位老人的记忆中,当年影片创作时的一点一滴仍然历历在目。
打磨剧本
影片编剧孟森辉回忆说,由于地震发生时,影片主创们都不在现场。1977年底决定拍摄这部影片之后,影片主创们相继赴唐山采访,其中编剧高型和孟森辉最先去,采访时间也最久,接近三个月。
剧本·唐山采访
满眼尽是断壁残垣
据孟森辉回忆,1977年12月他和高型来到唐山,尽管已经事隔一年多,但唐山仍然是一片废墟:“我们走了很多地方,没有看到一间完整的地震以前的房屋,都是一些断壁残垣。路倒是清理得差不多了,可以开车。马路两旁,居民都住在临时搭建的简易建筑里面,好多都没有门,只吊了一块帘子,透过帘子可以看到里面的炉子等家具。”
孟森辉说:“于是我们就找了一些居民,开座谈会,请他们介绍地震发生当晚的情况,他们是怎么逃出来的,都有哪些亲人死了。”
讲述孤儿学校的故事
唐山大地震留下了大量的孤儿,这也是《蓝光闪过之后》主要讲述的故事。
孟森辉表示,“地震后的唐山条件太差,孩子们被安排到全国各地生活。我们当时采访了石家庄和邢台的两所孤儿学校,很多孩子说,地震发生时,他们的母亲把他们抱在胸前,房子倒下来,砸在母亲身上,母亲死了,他们活了下来。我采访了好几个这样的孤儿,当时就想,母亲真是伟大,最危险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孩子。”
揭秘拍摄
1978年夏,《蓝光闪过之后》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开机。这部影片的总投资是35万元,在当时这是国内影片中的最高投资。
拍摄·手法
摄影机架在汽车轮胎上
影片摄影师沈妙荣回忆说,为表现地震场面,当时主要的手法是把摄影机架在汽车轮胎上。“当时的摄影机没有现在这么先进,地震场面我们又从来都没拍摄过,于是就想了一个土办法:我们找来一个汽车轮胎,用三脚架把摄影机固定在上面。要拍上下震动的场面时,就找人上下按那个轮胎;拍左右震动的场面时,就左右摇晃它。”
沈妙荣接着说:“这样整个画面看起来就是震动的;再加上拍摄实物的运动、演员的表演、声响和灯光效果的配合,整体效果很不错,看起来就跟真的地震来了一样。”
拍摄·特技
摄影棚内建起坍塌房
整个影片最具震撼力的场景是男女主人公所住房屋的坍塌。据影片的美术师黄洽贵(因该片获1980年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美工)介绍,片中倒塌的房子其实只是一所道具房子,当时就搭建在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影棚内。
“房子是按实际比例搭建的,高3米,大小为25平方米。墙壁是布景板(木制)做的,在上面敷了泥和石灰,看起来就跟真的一样;天花板是泡沫塑料的,基本没有重量。然后房子在搭建的时候就被做了很多手脚,有一个暗中的操作平台,只要一动平台上的机关,房子就裂开了,进而倒塌。”
黄洽贵说,这是国内影片中第一次大规模地表现地震场面。
《蓝光闪过之后》影片故事
一场强烈的大地震发生后,燕南市变成了一片废墟。某学校校长邢惠民和女医生庄静娴强忍失去亲人的悲痛,从废墟中救出十几个孩子……
一所育红学校成立了,庄静娴、李山、石新等人和邢校长一起接收了数百名失去父母的孤儿,他们相依为命,共渡难关。 (责任编辑:王永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