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弹在我和中国战友身边爆炸”
——联合国军事观察员遇袭一周前讲述危险处境
汉斯•万•克吕德纳
(加拿大籍联合国军事观察员)
我是帕特里亚皇家轻步兵团少校军官汉斯•万•克吕德纳,现为停战监督组织军事观察员,去年10月抵达南黎巴嫩,现在已经快9个月了。
我是在希亚姆联合国军事观察哨所内给大家写这封电子邮件的,这个观察哨所坐落在以色列、黎巴嫩和叙利亚三国交汇点约10公里处,我们单位的番号是“黎巴嫩观察大队S组”,我们这个哨所的名称源于附近的一个村镇。
我们的巡逻观察哨位最初建于1972年,但1976年在南黎巴嫩军与巴解武装的冲突中被摧毁,1978年重建,并由挪威维和营负责。1980年我们单位接管此地。
我们S小组的任务是:确保停火线“蓝线”各方没有违反停火协议,报告违反停火的事件。
(1)我们小组由好几国的观察员组成,包括一名中国军官,一名奥地利军官,一名芬兰军官,一名爱尔兰军官。他们背景不同,经验不一,陆海空三军都有。
(2)我在这里9个月期间,真切感受到越来越紧张的局势——2005年11月21日,真主党试图俘虏数名以军的哨所士兵,结果真主党突击队全部被打死;2006年2月1日,一个年轻的牧童被以军巡逻队打死。真主党发誓要让以色列付出血的代价。S小组当时负责调查此事;2006年2月3日,双方发生交火,是真主党袭击以军哨所引发的。
(3)我们小组的任务是对“蓝线”进行巡逻,但不幸的是,以色列国防军的空中地面炮火已经阻断了我们的行动。我们哨所处于山顶,能将双方的行动看得一清二楚。
(4)S小组现在天天观察以军和真主党的冲突,7月16日22时,双方交火近40分钟。
(5)考虑到目前危险的局势,我们已经无法冒险外出巡逻。我们的哨所也屡遭直接或者间接的炮击和轰炸,最近的炮弹离我和我的中国战友只有2米远,有一次1000磅的炸弹炸在我们哨所约1000米开外。
加拿大帕特里亚皇家轻步兵团少校军官汉斯•万•克吕德纳,是驻遭以军炮火摧毁的希亚姆联合国军事观察哨所惟一一名加拿大籍军官。克吕德纳服役20余年,曾先后赴塞浦路斯、波斯尼亚、刚果执行过维和任务。到本报截稿时止,克吕德纳没有跟任何人联络,也没有人能联络得上他。有分析认为,他很可能已死于以色列的炮火。
但令人感慨万千的是,就在哨所遇袭前几天的7月18日,克吕德纳少校通过电子邮件接受了加拿大电视台的采访,详细描述了他与此次遇难的中国战友杜兆宇的交往,他们面临的危险处境,以及他们所执行的神圣使命。这封战地邮件使读者对遇难的中国联合国军事观察员杜兆宇牺牲前一周的情况,有了第一手的详细了解。
相关报道
妻子牵挂克吕德纳
到本报26日傍晚截稿时止,仍没有人知道克吕德纳少校的命运。
当加拿大媒体向以色列驻加大使核实情况的时候,他只是表示,他听说此事但不知道具体情况。加拿大国防部发言人帕克顿表示,加国防部在追踪事态的发展,不知道遇难的加拿大人是谁。不过,加拿大国防部承认说,尽管加拿大在黎巴嫩境内共有8名观察员,可在亚希姆观察哨所内却只有一人。
克吕德纳的妻子辛西娅一整夜都在为亲人祈祷:“我坚信他没事,他知道怎么做,他知道炮弹袭来时应该躲进庇护所的,我们不放弃希望。”
辛西娅25日上午8时曾跟克吕德纳通过一次电话,但此后再也联系不上了。
相关报道
中国工兵分队同日遭以军轰炸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记者尼古拉斯•布兰福德25日从黎巴嫩南部的推罗市发回报道说,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面临的危险越来越大,现在已经无法向南部地区派出车队为当地居民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25日,一支中国工兵分队奉命前往推罗郊外执行运输被以军炸死的一家人尸体的任务,但在途中却遭到以色列陆海空立体轰炸,危险万分,只能半道折回。而临时部队的文职人员已经撤离海岸边的总部,前往推罗滨海旅馆避难。
联合国驻黎临时部队的车辆和战车的油料已经几乎用光,因此,尽管以军允许其自由行动,但由于没有油料,加上危险,所以到本周末这支部队可能彻底瘫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