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陡河公墓里祭奠的人群。华商报记者刘强/摄
本报记者刘超 闫漪 华商报记者艳涛靳 曼建礼
7月28日,在唐山市开平区大六甲村的陡河公墓里,不时升腾起烧纸、花圈燃烧后的灰烬,飘飘洒洒,飞散在15亩大的墓园的角角落落。墓碑前,一批又一批的人们,来了,跪了,哭了,又依依不舍地走了。
32年前,来自中建二局、建工总局、陕西西北电建、北京电建等单位的1万多人聚集唐山,援建陡河发电厂。陡河电厂当时是全国最大的火力发电项目,建成后将担负着京、津、唐等地区的电力供应,缓解电力紧张。不过,还没等工程完工,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地震发生了,许多来自各地的建设者在灾难中长眠于此。陕西省西北电建一公司是当时援建陡电人数最多的一个单位,也是陕西在唐山遇难人数最多的一个群体,2000多人有581人遇难。
昨日上午9时,本报和华商报联手组织的陕西“寻亲团”来到陡河公墓,祭奠长眠在这里的陕西建设者。来自陕西的李裕敏代表建设电厂的遇难者家属向墓碑庄严地献上了鲜花。当年陕西派赴唐山救灾的第一支医疗队医务人员金晓莉和李赴朝、华商报社总编辑助理侯亚萍也分别代表寻亲团和报社、读者向墓碑敬献了花篮。墓碑上整齐地刻有遇难者的名字,他们中有职工、职工家属、民工……寻亲团全体成员向墓碑三鞠躬,并向遇难者默哀。
祭奠仪式一结束,遇难者的家属便扑向墓碑,泪眼模糊地寻找亲人的名字。“在这儿,陈爱珍,我的姐姐啊!”陈爱兰最先找到了姐姐的名字,紧接着,她又发现了姐姐的两个女儿,“刘慧、刘新,这都是我的侄女,我终于找到你们了”。随后就是一场号啕大哭。李裕敏一直在默默地流泪,当她看到父亲“李国合”的名字时,却再也抑制不住,失声痛哭起来。记者看到,“李国合”三个字已经被染红了,李裕敏告诉记者,数月前,她的姐姐曾单独来这里看过,在找到父亲的名字后,她禁不住咬破手指,将鲜血涂在父亲的名字上。
在昨日的祭奠人群中,陕西电建一公司由公司纪委书记郑超美带队,一行8人也专门来祭奠亡灵。“三十年来,公司各届领导和全体职工都没忘记你们,每每回忆起你们在工地劳作的身影,回忆起孩子们在院子嬉戏的身影,不禁两泪潸然,不胜唏嘘。”郑超美含泪宣读祭文,“三十年来,公司全体职工把对你们的无尽思念化作源源动力,发扬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企业精神;团结一心,患难与共的抗震精神,转战祖国南北,建设了一座座电站,你们的功业永续!”
昨日下午,陕西寻亲团来到唐山抗震纪念碑广场,这里聚集着成千上万前来祭拜和缅怀的人们。在抗震纪念碑前,在点缀着白色小花的绿草上面,摆满了一束束鲜花。“这是陕西人为你们送来的鲜花,你们安息吧!”陕西寻亲团的刘莲云手拿鲜花挤进了人群,她轻轻地把鲜花放在碑前,深深地鞠了一躬。
“这次去陡河公墓看到父亲的名字,就好像见到了父亲的身影,这是我35年的生命里第一次与父亲这么近距离的接触。”纪念碑广场上的王建峰已经完全没有了初来唐山的沉默,从陡河公墓出来,他一直用手中的摄像机记录着纪念碑广场的一切。“我要回去告诉母亲,我终于见到了爸爸,那里有他的名字。”为了给母亲和全家人带回唐山的点滴,王建峰特意买来了数码摄像机。“我代表妈妈和全家来看父亲,也会把父亲在这里的一切带回家,让母亲和女儿分享和怀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