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四名陌生人献出爱心与热血》一文见报后,读者纷纷致电本报,表达他们的感动和好奇,什么是稀有血型?有多少这样的人群?稀有血型的储备是否充足?为此,记者进行了采访。
什么是稀有血型
哈尔滨红十字中心血站工作人员张庆春告诉记者:人类的血型一般分为A型、B型、AB型和O型四种。 在这4种重要血型里,还另外有一种特殊的因子,叫做RH。在普通人群中,RH阴性血型的概率为千分之三。细化到ABO血型中,RH阴性者同型的几率只有万分之几。
RH血型不合的输血可危及病人的生命;母子RH血型不合的妊娠,有可能发生死胎、早产和新生儿溶血症。
300人共编生命红网
2000年,哈市建立了稀有血型资料库,对所有献血者的血样进行稀有血型筛查。血样一旦测出是RH阴性,整袋血立即被放入专用冰箱保存,献血者的信息也被存入稀有血型资料库。稀有血型者所献的血,经过检验合格后制成冰冻红细胞,存放在零下80℃冰箱内冰冻可保存10年之久。
张庆春介绍,建库至今该资料库共有918人,其中O型292人,A型232人,B型288人,AB型106人,稀有血型者都是在无偿献血过程中陆续被发现的。其中,一部分人由于变更地址和电话与血站失去了联络,一些人由于自身身体状况不适合献血,还有一部分人逐渐超过了55岁的法定献血年龄,其实目前能够找到的有效献血者一直保持在300人左右。就是这300人目前正在支撑着哈尔滨的稀有血型库,织成了一张由300个陌生的“节点”组成的生命红网。
稀有血型者惺惺相惜
李鸿梅在哈市一家建筑公司工作,“当时,我真的感到很沮丧,因为我的亲人当中只有我一人是这样的血型,我觉得自己和普通人不一样,同时也感到很孤单,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后来,通过哈尔滨红十字中心血站我认识了一些稀有血型者。我们当中的一些人经常聚会。”一位O型RH稀有血型者告诉记者,“当知道自己血型特殊时,献血不仅是义务,更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帮助了别人就等于帮助自己,其实是在给自己储备鲜血。”
为了方便这些人相互之间联络,血站给大家制作了互助卡,并给每个人发放了通讯录,一旦其中谁要用血,可以很快找到和自己血型相匹配的人。
“因为我们都属于这千分之三,关键时候还要互相救命。只要和我血型相符,需要我献血,我一定会随叫随到的。”姜大明是RH阴性O型血,他在阿城市的一家企业工作,几年的时间里,他出入哈尔滨红十字中心血站就像回家一样,每次找到他救急,他都毫不犹豫地说“没问题”。每次从阿城来哈市,他都有一种使命感,“我也不记得自己献过多少血,也不知道都救过什么样的人,但每次我接到血站打来的电话,我知道肯定有人急需我的血。能救人性命是件好事,我无法拒绝!”姜大明的话语铿锵有力,记者从血站查到了姜大明的献血记录,上面显示累计献血6800毫升。
让稀有血储备不枯竭
记者从血站的一项统计数字中看到,从2000年哈市建立稀有血型库开始,当年用于临床的稀有血型大约为4万毫升,此后每年呈上升趋势,到去年已经升至11万毫升。
而目前哈市的稀有血型库之所以“永不枯竭”,是因为一些稀有血型者每隔几个月的准时献血,平均一年献血两到三次,如有紧急情况还会被紧急召来,去年该血站共召集500人次献血,保证了临床用血的需要。
张庆春表示,由于目前血型库里的资料比较少,再加上不少人在献血时留下的电话往往是无效的,比如毕业离校或工作单位发生变更等。更常见的一种情况就是遇到突发事件,电话打通了,对方在外地出差或者是患病不能输血,使原本就不兴旺的阴性血型者花名册大大“缩水”。
哈市人口约有970多万人,如按千分之三的比例计算,应该约有3万名RH阴性稀有血型者。而目前血站登记的只有不到1000人。
(生活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