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快报记者 陈晶晶 实习生 潘艺 钟薇 通讯员 刘继红 龚华萍
2006年6月15日,在妻子床边守候了10年的郭心谦收到了妻子的第五张病危通知书,与过去无数次抢救一样,郭心谦继续抱着一线希望坚持守候下去。夜里帮妻子翻身、小便、擦汗。6月16日早上8时,看着老伴状态还不错,在保姆的劝说下,郭心谦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休息。没想到,这就是永别———
诸燮宁生平
1927年4月生于上海。
1945年考上大学,后转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继续学习。其后担任东北空军部队文化课主任教员,曾赴陕西任技术兵工作。
1976年任华南理工大学计算站站长(后计算机中心主任),计算机系副教授。2006年6月16日因脑梗塞病逝。
亲友印象
个性好,从不发脾气。
哪里需要她就去哪里干,再重的工作也从不叫苦。
为人实在求进步,对下属要求严格求真务实,负责任。图:牵手54载,妻子的离去让郭心谦一下子感到孤单。
图:全家福,祖孙三代。
“我总相信她会好起来”
“这些年来很多人都劝我别把自己也搭上了,但我始终觉得还是有希望的。”郭心谦说。
1995年11月,诸燮宁因脑梗塞昏迷八天,脑细胞大面积死伤,从此瘫痪在床。此后近11年的每一个夜里,郭心谦几乎都陪伴在妻子身边,不离不弃地照顾她。
“医院对病人是工作,我对妻子是感情,护工的责任心还是不如自己的。”郭心谦说,照顾妻子是他的第一要务,其他工作都可以调整安排。只有自己亲力亲为,才能时刻关注到诸燮宁的细微变化和需要。在医院如此,在家里也如此。
“在家里光指望保姆不行的,晚上11点以后都是我负责照顾她,夜里要给她翻身、小便、大便……”郭心谦详细解释,怎样给瘫痪的病人大便、插胃管、用吸痰机、吸氧等等,这些在普通人看起来颇为难以接受的事情,郭心谦每日都很细致地做着。
为了照顾好妻子,他还买来了《护理学》的书和大小吸痰器、吸氧瓶等各种医疗仪器,务求让妻子在家也能得到和医院一样水平的护理。
有一次,医院的吸痰器坏了,诸燮宁被一口痰堵得气喘、脸色发黄,医生护士都束手无策。郭心谦马上上前,嘴对嘴把痰吸到自己的嘴里……
“我觉得夫妻之间都会这样做的。”郭心谦说。
诸燮宁的状况每况愈下,从认不出人到连话都说不出来了。许多人都劝郭心谦,诸老师已经没有意识了,这样做没有意义了,这样拖下去诸老师也很痛苦。但郭心谦说:“虽然不能说话,但她能感觉到我在她身边的。”他一直相信,脑细胞可以再生,妻子可以好起来的,他们相依为命54年的生活可以继续。
东北空军首对新人
1951年,郭心谦和诸燮宁在东北空军部队相识。当时从陆军转入空军的军人,在学技术之前,还要学习文化课。郭心谦就在部队里教技术,诸燮宁教文化。郭心谦说,诸燮宁特别求上进,在概率这门课的教学上遇到了困难,于是向他求教。两人在互帮互助中,逐渐擦出了火花。
“那时候大家都看的出来,我对她教得特别热心。就是逐渐有好感没坏感,很自然的,一点勉强也没有。”回忆这段53年前的恋爱经历,已经83岁的郭心谦脸上带有羞涩的甜蜜。不过与此同时,在男多女少的部队里,几个领导也对诸燮宁有了“意思”,托人跟诸燮宁做工作。诸燮宁表达了自己的心意后,当时的军长没有来“竞争”,反而马上拍板,让两人结婚。
1952年11月1日,郭心谦清晰地记得,买来一些水果、糖果,两人就首开先例,在学校校长的会议室里办起了简朴的婚礼。“我们是部队里的第一对新人,当时还吸引了好多首长参加呢。”郭老说。
54年相伴从没吵嘴
与诸燮宁相处的这54年,郭心谦说印象中他们没有吵过一次架。“她的性格很好,我也没有什么好发脾气的。”郭心谦说,自己是土里土气的河南人,诸燮宁是爱干净的上海人,两人一起生活,诸燮宁会在一些小的方面说他几句,但从没有吵过嘴。“有些地方她会说我几句,但从来不闹。”郭心谦好几次强调,他和诸燮宁是在互相帮助中走过这54年的。
三年困难时期,诸燮宁被派到成都学习,郭心谦就负责带着两个儿子。因为怕小孩饿肚子,诸燮宁就省吃俭用,把自己分到的粮票大部分都寄回家里,自己却因为饥饿而全身水肿。
1976年,他们一起转到了当时的华南工学院,也就是现在的华南理工大学任职。郭心谦在造船系当领导,而诸燮宁担任计算站站长(后来的计算中心主任),负责筹建计算站的重担。那时候还是计划经济的时代,计算站又是在没有计划的情况下筹建的,建设材料都很难买到,手下许多都是下乡知青、工农兵大学生等等,筹建工作困难重重。诸燮宁没有担任过这样的工作,就找郭心谦商量,工作还有余力的郭心谦就陪着妻子拿着学校的介绍信,一起到处去跑。而平时当郭心谦工作需要查找资料的时候,诸燮宁也会主动帮他到图书馆去查,还把书借回来,把资料所在的那一页做好标记放到郭心谦的面前。
“她比我某些地方还要强,贡献还要多。”郭心谦说,虽然工作很重,但妻子从不叫苦,哪里需要就二话不说马上去哪里干。
计算站好不容易建立起来了,校领导又安排诸燮宁负责全校教师的电脑培训工作。为了不耽误正常教学,培训都安排在晚上和节假日上课,加上进出计算机房的巨大温差,繁重的任务压垮了诸燮宁的身体。诸燮宁的支气管炎很快就发展成为哮喘。
“她身体坏了,吊一下针好了又回来工作。”郭心谦说,诸燮宁责任心很强,为了不让自己的哮喘病情影响教学,有两次她实在觉得自己不行了,就跟郭心谦说:“你跟我一起去上课吧,万一我讲不下去了,你就上来替我。”
果真,一次在《算法语言》的课堂上,诸燮宁就哮喘发作,在台下的郭心谦就走上替她继续讲下去……
不开追悼会,不发讣告,更没有墓碑。几年前,当听见楼上的邻居陈医生无意中提起现在可供医学解剖的尸体很少,学生实习很困难时,郭心谦和诸燮宁就双双签订了遗体捐赠的协议,把遗体贡献给医学解剖之用。
和自己相伴了54年的妻子走了,人一下子变得孤单,不少人来说媒让郭心谦再婚。郭心谦说,就算遇到再合适的人那也是不可能的。剩下的日子并不寂寞,他将继续担当学校义务心理咨询员的角色,继续为关心年轻人做贡献。“她79岁半就走了,我要替她多做点。”郭心谦说。
名人遗言
但是我不能放慢,完成的太少,要做的太多!
———1922年,电话的发明人亚历山大·贝尔在病床上口述遗言时说话非常快,记录人让他放慢速度,这是他的回答。临终那年他仍在努力工作。
现在给我水果太晚了点,送我鲜花又太早了点。
———1956年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德拉·梅尔临终前躺在病床上,有人问他是否想要些水果和鲜花,这是他的回答。
最后的留言是那些自以为说的不够多的傻瓜们干的事。
———在卡尔·马克思生命的最后阶段,他的管家催促他给后人写些最后的留言,但马克思不同意,这是他的回答。
我拥有财富、爵位和权力,但如果这是我的全部,我就太苦命了。
———1861年英国康索特亲王的临终遗言。
我死后,剖开我的胸膛,你会在我的心脏里看到“加莱”。
———1558年英国女王玛丽一世的临终遗言,她临终仍念念不忘英法战争中失去的加莱港。
请给我一件防弹衣。
———詹姆斯·罗杰斯是个狡猾的杀人犯,1960年被枪决前法官问他有什么最后要求,这是他的回答。
记者手记
夕阳下,已经放假的华工校园特别的安静,郭心谦一头白发闪着金光。自己相爱相依54年的伴侣走了,郭老还要一个人坚强快乐地走下去。
郭老说,他想不起来有什么甜蜜的话,浪漫的情景,也从来没有什么求婚啊,求爱的。老一辈子的爱情就是这样平淡简单,但实在得让人羡慕。我们面临的选择太多,或许像他们这样简单地爱,简单地生活、工作,没有在迷茫中蹉跎岁月,也是一种幸福的生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