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多年前风靡成都大街小巷的租书店,如今几已绝迹。租书商余常贵一边抱怨着生意越发难做,一边遗憾地看着租书市场行将枯萎。为了维持生计,成都的租书店慢慢集中到了高校周边;而更多的书商们则开始转向,改租为卖,把书放到网上,或者选择关门……
寻找成都街头最后的租书店
沿着总府路、小南街、大石路,中间穿过很多不知名的小巷,记者一路寻找租书店的踪影,却没能发现一家。
直到清水河附近中央花园3期内,终于有家租书店正在对外营业。一中年男子懒懒地靠在竹椅上,歪着头,手里漫不经心地摇着蒲扇,不时驱赶着四周的蚊虫,不时望望他身边10多平方米大的租书行。
这间名为“梦想租书行”的铺子里,小小的空间内,两个大书架将铺子撑得满满,书架上全是整齐排列的各类小说,武侠、言情、科学、名著、漫画……随意抽出一本《鹿鼎记》,87年的版本,零售价0.8元。虽然书很旧,但很干净,没有半点灰尘。
“小伙子,这本书是以前最受欢迎的,想当年,《鹿鼎记》这套小说从没在这架子上歇过。”中年男子冷不丁地抛出一句话。
“那现在呢?”
“现在,哪还有人看这样的书哦,有电视,有网络,看书的人早就没了。”中年男子说,这书若不是他每天擦擦,早就“灰尘一尺厚”了。
见证 租书业从火爆到落寞
中年男子叫余常贵,从1986年开始经营租书店,到现在已经整整20年。
如今,余常贵成为成都极少数还在坚持经营租书店的人。
打工仔变身书店老板
或许很久没有和人分享当年的辉煌与浪漫的记忆,余常贵有些激动。坐直身子,一边从短裤包中摸出一盒皱巴巴“五牛”,一边笑着说:“租书店以前生意好得没话说,我老婆就是那时候找的。”坐在他身旁的妻子,瞥着嘴不屑道,“来劲了,现在年代都不一样了,还守着这个破书铺,没个出息。”
余常贵似乎已听惯了妻子的抱怨,仍笑眯眯的不为所动。
1982年初中毕业后,16岁的余常贵从农村来到成都闯荡。“没文化,只能四处做零工。”常年打工的余常贵处处受累,激发了他看书的欲望。19岁时,他常到小关庙一带的租书店里,一坐就是一整天。“那时,一本旧书租一天是5分钱,新书1角,押金就要1块。”租不起书看的余常贵只得在书行里站着看,一站就是一整天。
由于经常在那家租书店里看书,他和老板渐渐混熟。老板是个贪玩的人,有空就跑出去打麻将,于是就叫余常贵守铺子,酬劳是可以免费看租书行里的每一本书。这让喜欢书的余常贵乐坏了。
守铺子看书的日子,免不了有结账出账的时候。这让余常贵看到了租书行的商机。“每天来租书、还书的人有上百位。好的时候,租书行一天可以进账20多元,一个月下来利润好几百元。当时,一个工人一个月的工资还不到100元。”从没见过如此容易挣钱的余常贵兴奋异常,他开始幻想着有一天他也能开一家租书行。
有了想法,余常贵不再每天只抱着书看,而是更多观察前来租书的人群,哪类书最受欢迎,哪群人常来租书。对老板,也不再像以前只讨教点书里看不懂的内容,而是想方设法的了解旧书、新书从哪进货最便宜,进货渠道有哪些等等问题。
1986年,这家租书店的老板准备将书店关掉,改做服装生意。余常贵凭着与老板的交情,将租书店原封不动的接了下来,每个月向老板缴纳150元的租金。20岁的余常贵由此在成都站稳了脚跟,成了个体户小老板。
租书店里寻觅到爱情
为了增加租书店的利润,他通过各种渠道买进了许多言情小说、日本漫画、恐怖小说等。他还在书店外将每月的新书挂上牌,渐渐地租书店里生意上了个台阶。
“来租书的人很多,那时候,我几乎没停过记录客户所租书的书名。一本新书不到一周就能赚回成本。”余常贵说,一个月下来除了交给原来的老板150元,他每个月至少还有150元可赚。
进入90年代初,租书业迎来了黄金时代。余常贵所进的流行书籍,常常供不应求,“即便我将每日租书的价钱提高一倍,生意照样火热。”
在生意最好的那段时间,余常贵每天的收入能达到60元左右,加上还卖一些报刊,他赚到的钱相当可观。
“呵呵,那时候我算是个小富翁,村里的人来成都打工都来找我帮忙。”余常贵自我陶醉地搬弄着自己的手指开始数了起来,“老王的儿子,田老头的女儿……”
而他现在的妻子也正是那时候来到他的身边。那时,铺子上,每天都会见到一位年青女孩来租书。“她看了书,没钱给租金常记账。”他笑着说,渐渐的两人这一来二往熟悉起来,认识后发现她也是农村到成都打工的,还经常受欺负。余常贵便处处帮着她,请她吃饭,请她看书。“两年的接触,觉得两人很合适便在一起了。”
租书店生意江河日下
1998年以后,在经历租书业十年“黄金时代”后,余常贵开始感觉到,租书店的生意一天不如一天越来越差。以前一本新书不到一周就能收回成本,但这时,一本新书一个月也很难收回成本。虽然书在不断进,但每天的收入却日益减少。他试着提价,几天下来发现一些老客户也失去了,赶紧将价格恢复到以前的行价。
2002年,余常贵发现不少租书店陆续关门改做其他生意,曾经带给余常贵财富、爱情的租书行业开始江河日下。
2004月底,小关庙老房子开始拆迁,余常贵的店子也包括其中;2005年初,朋友帮忙在现在这个社区里找到了一个月400多元的低廉店铺。为生活所困的他在保留了自己所有的旧书后,又将自己所剩的积蓄一万多元钱投资做了公话超市的生意。早上卖卖自己做的豆浆,卖卖报刊,晚上主要是靠四台公话赚钱。
现在余常贵的书店一个月只有几个人来租一两本看,还常常不还。
高校 传统租书业最后的据点
租书业市场最近几年一年比一年萎缩,租书店也主要集中到了高校周围,固守着行业最后的部落。
成都大学旁零星分布着几家租书店。正是暑假期间,处于生意淡季的租书店老板们显得无精打采。在月香广场,热辣的太阳下人烟稀少,而开在广场里边的租书店更是无人问津,老板黄某靠在风扇前打着瞌睡。
被问及生意状况,黄某摇着头说,自从学校放假后生意就冷下来了,平均每天仅一两人来租书看。当然,就算学生回校上课,生意好起来,也就是挣够一家的生活费。
“我最早是在市中心开了一家租书店,但越到后来生意越难,当时2002年成都大学搬到十陵,我也就跟了过来。”黄某说,来了后,才发现原来即使靠着学校,生意也远不如从前。他算了一笔账,每月房屋租金、水电费、生活费,总共要上千元。而他每本书收的租金仅5毛钱,遇到淡季或是生意差时,是“铁定要亏的”。
而在靠近成都大学后校门的一家租书店,生意同样冷清。不过,老板已经把租书生意有所扩大,从租书、购书、租碟子都做。“那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这位店家说,现在仅靠租书连本钱都赚不够,只有多项发展,才有赢利的可能。
揭秘 电子书击溃传统租书店
租书市场逐年萎缩,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网络的出现重创了传统租书业。”台湾网禄数码科技集团电子书业副总经理云胜建,这样解释了传统租书业的大幅萎缩的原因。
云胜建说,在10多年前台湾传统租书业处于繁荣时期时,大约有4000家大大小小的租书店,利润相当可观,而现在也已缩减到了1500家左右。
与大多数传统租书商不同的是,云胜建所在的公司在面对互联网所带来新挑战时,他们顺应市场作出转变———从实体书店转向电子书市场。网禄数码科技集团已于日前在蓉设立成都阅通互联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并把成都作为新公司总部,将以前传统租书业下的会员逐步引导到网络上来,为他们提供免费的电子书下载,以获得网络广告收入等途径来达到盈利,力争打造出全球最大的中文电子图书平台。
“在电子书市场上拥有版权就像租书店里供出租的图书。”云胜建这样解释互联网时代电子书市场与传统租书店之间的关联,不同的是,租书店是靠收租金盈利,而电子书市场是靠付费下载创收。而他们的电子书下载将采取免费形式,盈利则主要靠广告。
早报记者罗向明丁宁摄影雷湘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