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肃礼县的民间传统节日中,最富诗情画意的要数七夕节,当地人又称乞巧节。
乞巧节是和一个古老而美丽的神话传说联系在一起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故事。所谓“乞巧”是乞求获取劳动的本领,包括巧思、机巧,甚至嘴巧。 五代诗人和凝的《宫词》曰:“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嫔乞巧忙。”而令我难忘的却是儿时在外婆家经历过的农民的乞巧活动。他们崇拜的偶像是传说中王母娘娘的“七仙女”,她心灵手巧又勤劳,被尊为“七巧娘娘”。乞巧活动从农历六月最后一日傍晚接请巧娘娘开始,到七月初七傍晚送别巧娘娘为止,连续7天7夜。参加者都是一些没有出嫁的黄花闺女,她们乞求巧娘娘赐予他们从打水做饭到缝衣绣花等各种劳动本领,实际是为出嫁做准备。乞巧活动的形式不是一般的焚香磕头默默祷告,而是举行仪式,载歌载舞,吹拉弹唱无所不具,是名副其实的文艺集锦。
六月最后一天的傍晚,一群群穿红戴绿笑逐颜开的村姑们,个个手持彩带或纸扇,为首的还捧着香火酒水等供品,敲锣打鼓,聚集在村外的朝天大道上,热烈举行“接请”巧娘娘的仪式,她们还边走边唱。
在接下来的7天里,每天都有一项专门的活动,大致说来,头两天是为巧娘娘梳妆、打扮、描花、整容,唱的曲子有“梳头歌”、“扎花歌”等。安顿好巧娘娘后,就逐步开展乞巧的具体内容,每一种内容都按事先规定好的世代相沿的格式进行。比如“取水”,先是抬着巧娘娘像,来到井边或是泉边,每一个姑娘都要取水盛于盆里,将生好的豆芽菜在生芽处系上红头绳,再摞入盆中,根据其在盆中展现的形象,来预测每人的未来命运。当天晚上,要举行“转饭”仪式,即在盛有水的碟子里,放入用棉花粘的雏鸭,姑娘们端着它唱着“转饭歌”,在各自房间转来转去。
唱得最多的是“教线歌”,大概因为女红是最需要巧也最能体现巧的劳动,所以内容涉及到纺线、织布、缝纫、刺绣等方面,比如“十教”中不仅有花鸟鱼虫,而且还有砚台,这说明,农村姑娘不仅需要劳动,也需要文化,她们渴望学习,也好幻想。最后一天的唱词,仿佛是一个总结,把一年四季12个月都唱遍,唱出每个月的时令特征和劳动成果。
乞巧节的最后一个节目是“送别”。七月初七傍晚,姑娘们抬着巧娘娘的像,到村外的大路边或大河边去焚烧,这标志着乞巧节落幕。
在我儿时的印象里,为期七天七夜的乞巧节是地地道道的“黄金周”,就像是一出连台大戏,日日翻新,处处异样,满眼的五彩缤纷,满耳的乐音缭绕,没有阳刚之气,却多了阴柔之美,每天都生活在欢乐的海洋里。现在回忆起来,真可谓: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诗情画意女儿国,至今犹忆“镜花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