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为一名机动记者,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陈国忠学会了拍照和驾驶,力争使自己成为一名“多面手”。他每天开着采访车四处奔波,在大街小巷捕捉新闻。贺文兵摄
7月18日,中国优秀新闻作品年度最高奖——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揭晓,本报政法机动部副主任陈国忠采写的消息《3.5万救命钱留给病友》,获湖南省惟一一个一等奖。当同事打电话将这一《长沙晚报》创刊50年零的突破的喜讯告诉陈国忠时,他正一个人开车在采访的路上……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诗人冰心的短诗,道尽了天下多数人成功的原由。而长沙晚报内外熟悉陈国忠的人,则用“天道酬勤”作为他获得成功的注解。
以“机动记者永远在路上”自励的陈国忠,自1998年进入长沙晚报工作8年来一直担任机动记者。从进报社前骑自行车采访,到后来报社给机动记者优先配备摩托车,鼓励快速反应抓新闻,再到今天带着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自己驾驶汽车采访,陈国忠始终以“永远在路上”的姿态追赶新闻……
初中就立誓当记者
陈国忠还在宁乡读初中时,便萌发了将来当一名记者的念头。他觉得新闻记者是为民请命的职业,光荣而高尚。从这个时候开始,他在学习之余便尝试着写些小新闻。当他第一次收到宁乡广播电台寄来的0.5元稿酬时,竟高兴得几天几晚没有睡着。自此以后,他写作投稿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家乡的各类好人好事都成了他写作的好素材。
1989年,陈国忠进入宁乡十中读高中,在学习之余,他依然喜欢写作和投稿,不少媒体均采用了他的稿件,并多次在各类征文中获奖。其间,他还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时间跑到省城,向《湖南日报》、《长沙晚报》等媒体的编辑老师请教。
1991年夏天,宁乡十中教师王猛来长沙出差时,在八一路遭到一伙地痞流氓的敲诈和殴打。陈国忠立即写下一篇稿件,投到了《湖南日报》、《长沙晚报》等媒体。稿件刊发后,时任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书记的朱东阳,立即作出重要批示,要求长沙公安机关采取有力措施进行整治。长沙公安机关出动数百名警力,一举抓获此类违法人员40多名,一时大快人心。通过这篇报道,陈国忠感受到了新闻的力量,也坚定了自己将来当记者的信念。
大学苦读勤于练笔
1993年9月,陈国忠来到省城读大学,有了系统学习新闻理论知识的机会。学习之余,陈国忠依然笔耕不止,足迹遍布了长沙的大街小巷。那时还不能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稿件,每次采访回来后,他只能先用笔写下来,然后骑着一辆破自行车将稿件送往各家媒体。经常是每天晚上寝室熄灯后,他一个人还点着蜡烛挑灯夜战。
1994年6月的一天上午,长沙民政学校副校长雷庆礼打电话给陈国忠,说他们学校有一名叫罗小红的女生,在火车站搞义务劳动时,遇到一位从湘西来长沙探亲的老农,向罗小红打听怎么去省政府,他要找一位名叫杨正午的堂哥。年仅15岁的罗小红也不知道杨正午就是当时湖南省的省长,但她还是和另一位女生一起,自告奋勇地带着老人去省政府找人。几经周折,罗小红最后将老人带到省委门口,终于找到了当省长的哥哥。
听雷庆礼讲完事情的经过后,陈国忠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题材。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件非常普通的好人好事;但仔细一想,却折射出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勤政廉政的可贵品质。经过补充采访和核实有关细节,他将这篇题为《罗小红帮了省长一个忙》的稿件,传真到了《中国青年报》。两天后,这篇文章发表于《中国青年报》的头版头条位置,同时配发了“编者按”。此后,这篇文章被全国近百家媒体转载,同时被中宣部新闻局作为新闻精品收录。当时湖南师大的一位教授还将这篇文章作为新闻专业学生的授课范文。
晚报成就光荣梦想
1998年11月,长沙晚报社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编辑记者,陈国忠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了一名光荣的党报记者。
当时晚报为应对激烈的新闻竞争,在省会媒体中率先成立机动记者部,组建快速反应队伍24小时抓新闻。陈国忠主动请缨到这个异常艰辛、清苦的采访部门。机动记者平时只要发生突发新闻事件,就必须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采访,即便在晚上都是“一只眼睛睡觉、一只眼睛放哨”,既要吃得下,又要吃得苦,更要吃得消。不少记者在这个部门呆的时间都不长,但陈国忠却始终自愿选择留在这个部门工作,而且一干就是8年,是晚报从事机动记者时间最长的记者。其间,他曾40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级新闻奖。
陈国忠此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作品,讲述的是白血病人欧阳志成将自己3.5万元救命钱留给病友的感人故事。两位患白血病的主人公欧阳志成和彭敦辉,经过他的报道后均得到了有效治疗。其实,在陈国忠并不太长的新闻生涯中,类似感人的故事还真不少……
故事一:将行凶的宝马车女司机送上法庭
1999年6月的一天上午,陈国忠突然接到读者报料电话,称八一路发生一起恶性伤人事件,一女子驾驶宝马轿车与一骑摩托车的男子发生相撞事故,宝马轿车上的几个人竟将骑摩托车的男子打得血流满面。陈国忠立即带着实习生赶到现场,采访了当事人和目击者,弄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文章见报后,立即引起了市领导的高度重视,相关部门纷纷介入。此后,陈国忠对此事紧追不舍,后续报道也是一篇接一篇,一篇比一篇精彩。这时,有人给陈国忠打来恐吓电话,劝他最好少管闲事,否则小心性命。但陈国忠并没有被吓倒,一直把报道做到将肇事者绳之以法。
故事二:帮援藏干部找回出走的儿子
2001年3月,在西藏山南工作的湖南援藏干部邱林向陈国忠反映:其在长沙读初中的儿子邱波,突然从学校出走了,希望晚报能帮助寻找。陈国忠写出第一篇报道后,省市相关领导要求有关部门全力配合寻找,不要让援藏干部“流血又流泪”。此后,陈国忠一直跟进报道,并多次陪同邱林寻找儿子。一个多月后,陈国忠获知邱波出现在广东东莞,他立即在第一时间自费乘飞机赶往广东,将最新消息通过晚报告诉了广大读者。
故事三:助盲人青年圆了留美博士梦
2004年7月,陈国忠偶然得知,在美攻读博士学位的盲人青年李雁雁,由于无法筹到学费,学业面临中断的危险。陈国忠与李雁雁取得了联系,为他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所感动,决定尽己所能去帮他一把。《亚洲首个盲人博士》的报道见报后,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梅克保当即作出批示要求社会各界向李雁雁伸出援助之手,并带头捐款2000元支持他早日学成回国。仅一个多月时间,社会各界便为李雁雁筹到了20多万元学费,使他在美国的学业得以延续下去。去年12月,李雁雁在美国获取博士学位。
……
自参加新闻工作以来,陈国忠一直有个梦想,就是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获取中国新闻最高奖——中国新闻奖。《长沙晚报》近年来实施精品工程,先后得了5个中国新闻奖。他拜得奖的同事为师,反复研究获奖作品。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天,他后来居上,夺得了一等奖!
陈国忠得奖后很谦虚,庆功大会上他说,再崇高的荣誉,相比有着50年厚重历史的《长沙晚报》,也仅仅是其中容易翻过的轻薄一页。为了自己钟爱的新闻事业,他要风雨兼程,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