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艺术
研究院
吴祚来
上海大学近期颁布了《上海大学关于研究生学位授予科研成果量化指标体系的规定(试行)》的《补充说明》。说明重申,与研究生毕业相挂钩的“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不包括在“各种形式的增刊、专刊、特刊”上发表文章。从大学管理角度看,要求研究生在全国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是提高科研水平的一种有效途径,但这一方式是不是一种科学的方式?
首先我们要考察一下所谓的全国核心期刊。全国核心期刊有多家认定,既有早期的社科院、北京大学认定的核心期刊,又有后来的南京大学、国家图书馆认定的核心期刊,一些高校根据上述认定的核心期刊重新组织本校或本省专家来认定本校本省的学术核心期刊名录,然后规定,无论高校教师还是学生,只有在学术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才有效。出版学术专著也是一样,只有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的学术专著为学术成果,其他的则不予承认。
一些高校忽视了几个根本性的问题。
一是中国的核心学术期刊评定是不规范的,上述评定机构没有公开组建学术界共同认可的学术评审委员会,也没有科学规范的统一标准,所以评审核心期刊有较大的暗箱操作空间。
二是被审定的核心学术期刊大多没有独立的学术编辑委员会,编辑一审、主任二审、主编三审,文章就发表出来了。由于市场经济驱使,学术杂志也在实行双轨制,一部分论文免费发表,一部分论文收费发表,用收费论文补偿编辑出版经费之不足,既然论文可以付费发表,专著也可购买书号出版,这样的学术成果比拼的是作者的经济实力,而非学术实力。
三是高校制定政策者要有科学的调研。高校研究生有多少?全国核心期刊又有多少?核心期刊能为研究生提供的版面有多少?这样计算一下,就知道制定的政策是不是具有科学性,如果将全国的核心期刊的版面都提供给在校研究生,都不能满足研究生发表论文的需要,这样的政策有什么意义?
既然全国学术核心期刊并没有真正的学术鉴定价值,高校应该建立自己的学术自信与学术发表制度。高校要有引导学术潮流的能力,并能让学术回归学术本义。研究生的学术研究不是为了要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而是为了考察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能力,让学术成果公开发表,是为了让其成果公开接受学术界的检验,看其有无学术价值,有无抄袭,既然如此,大学为什么不能单独组建一个由校内外或国内外同行组成的学术委员会,对研究生的论文进行鉴定,鉴定结果与论文一起在高校学术网络中公开发表,并收入国家教育部或有关学术刊物网络资源库中让全社会共享其学术成果。
各高校在自己的网站上建立自己独立的学术发表网络,可以展示各高校学术实力、学术成果,既有利于各高校间互相交流,避免研究课题无效重复,又可以加强高校自身的学术信息化建设,为师生学术互动创造条件。而将学术成果交付杂志社与出版社,则是将学术评审权交付给某一个编辑,甚至是某一个商业机构,最终决定它命运的是经费,而非学术价值。
高校要务实地、自信地对待教师与研究生学术成果的发表与出版,不要把学术责任推给社会,要用制度对学术、对学术研究者负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