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背靠嵩山,前望黄河。嵩山巍峨壮美,黄河奔腾咆哮。
两幅巨大的国画悬挂在办公室的南北两面墙上,给人激励、让人振奋。
7月25日下午,赵建才在他的办公室里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话题只有一个:郑州,将以怎样的姿态挑起中原崛起的大梁?正在腾飞中的中原巨龙,郑州这个“龙头”将怎样高高昂起?
郑州的历史方位
恰逢知天命之年的赵建才,说起昨日郑州、今日郑州、明日郑州,神采飞扬,层层点染之中,将一幅美丽的画卷渐次呈现在记者面前。
倾听着他的“解剖”,日日生活在郑州的记者,在与市长一道回味和感受郑州日新月异变化的时候,仍然忍不住提出这样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问题:郑州是谁?
长期以来,我们熟稔了这样的说法:郑州地处中华腹地,九州之中,十省通衢,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具有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重要作用,自古便是兵家、商家必争之地。
还有,郑州是“纺织城”,郑州是“商贸城”,郑州还在去年提出了建设五个“中心”的构想:区域性金融中心、中西部会展中心、区域性文化中心、现代物流中心和中原旅游区接待服务中心……
那么,在中国人的眼中,郑州在中国版图上的确切定位到底怎样?
“它是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商贸城市、全国重要的交通通讯枢纽城市和全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正在修编的郑州市2006~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对郑州的城市定位作出了如此表述。
围绕这样一个清晰的城市定位,这些年来,郑州市依据自身优势和特点,制定出未来的发展目标和规划,从而在发展的征途上呼啸前行。
就在半个月前,温总理在河南曾这样殷殷寄语:河南要抓住和用好难得机遇,实现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发展,关键是要认清省情,找准自身优势,明确制约因素,善于扬长避短。
郑州,作为河南省的省会,作为中原崛起的领头羊,就是在正确认识了省情和市情的基础上,拉开了建设大郑州的帷幕。
“郑州经济社会诸多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进入了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加快经济转型,促进统筹协调发展的新阶段。”赵建才这样认为。
有几个数字可以作出说明:2005年,郑州市的GDP为165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为151亿元。在全国大中型城市中(包括计划单列市和中央直辖市)排第19位,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第12位。
还有一个令赵市长感到骄傲的数字是:在世界银行《2003年中国投资环境报告》中,郑州市的投资环境名列国内大中城市前十位。对此,他特别解释说:“这说明,在世界的眼光中,郑州是一个具有活力和成长性的城市。”
“具有活力”这个沉甸甸的评价让我们对郑州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但是,仅仅具有活力是不够的,要让活力变成动力、变成拉力、变成辐射力,郑州依然任重道远。因为,“首位度不高”已经成为郑州必须面对并予以充分重视的一个问题。
数字表明:2005年,河南省GDP已经突破1万亿元,郑州则为1650亿元,只占全省经济总量的1/6左右。而西安和武汉的GDP数量分别占陕西省和湖北省的1/3左右,长沙和南昌分别占湖南和江西的1/4左右。
尽管河南经济发展有河南自身的具体情况和特点,但数字本身已经告诉我们:郑州本身的经济总量还有待继续提高;郑州对周边省份以及河南的辐射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
正因为如此,省委书记徐光春明确提出“中原崛起看郑州”,要提高郑州“发展力、辐射力、带动力、创造力、影响力、凝聚力”,要求郑州实现跨越式发展。
郑州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
如何发展“六个力”,如何在“十一五”时期实现郑州的跨越式发展?
赵建才说:“最根本的一条是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科技自主创新步伐,努力实现郑州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体的工作思路或工作方略又是什么呢?赵建才介绍说:“年初,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加快发展,维护稳定,为民谋利’的要求,这是郑州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所要遵循的工作方略。”
因此,“大力推进经济布局、产业结构、所有制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努力实现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双重升级”这句话,在2006年3月时,被写入郑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意见》中。
“目前郑州正在全力推动‘三个转型’和‘三个转变’。”赵建才说。
“三个转型”,即经济增长方式由外延粗放式向内涵集约式转型,经济体制由初级市场体制向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社会结构由有所失衡、城乡二元的结构向更为和谐、城乡一体化的结构转型。
“三个转变”,即城市发展动力主要由投资拉动向投资和消费双重拉动转变,城市功能由以能量集聚和服务自身为主向示范和辐射带动为主转变,城市产业发展由强化基础向提高创新能力转变。
大郑州“大”在哪里
随着以郑州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战备构想的提出,“大郑州”一时成了时下人们热议的话题,一说到“大郑州”这个话题,赵建才起身走到一幅地图前,给记者指点“大郑州”的战略构架。
郑东新区的“骨架”日渐壮实,中牟、新密、新郑和荥阳等“卫星城市”蓬勃发展、郑汴一体化、郑洛互动、郑许互动、郑新互动……
赵建才笑称,也许这是他第一次在办公室对记者详解“大郑州”的概念。
郑州之大,首先在于经济总量要大。
只有经济总量上去了,郑州的带动力、辐射力才能增强。因此作为全省最大城市的郑州,在经济总量上要继续奋勇争先,其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占全省经济总量的1/4。
郑州之大,其次在于城市规模和人口规模要大。
“目前,郑州建成区面积262平方公里,人口348万人。在加快我省城市化建设步伐、解决就业等方面,这样的规模显然是不够的。没有一定的城市规模和人口规模支撑,根本无从谈起‘大郑州’这个概念。”赵建才说。正是在这个背景下,郑州才提出规划建设郑东新区。其目标是2020年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50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500万人。
当然,“城市规模的‘大’要和城市功能联系起来,并不是盲目追求面积和人口的数量,而是让郑州发展成为一个有内涵、功能齐全、具有综合竞争力的城市。”赵建才进一步解释说。
郑州之大,关键在于产业支撑要强。
郑州曾因“商贸城”而名动全国,昔日“星期天到哪里去”的商业繁华至今令人怀想。到今天,郑州依然是国内外零售巨头竞相逐鹿的重地。
“如果没有第一次商战,也许没有今日郑州的繁华。”赵建才说,但郑州不能陷入“非此即彼”的误区,郑州市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思路就是“拉长工业短腿,发挥商贸优势,带动现代农业”。
实际上,郑州工业这几年的飞速发展有目共睹——
2003年,虽遭非典,但郑州当年实现了新增“两个160亿”的目标,即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新增16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比上年新增160亿元;2004年,投入200亿元对工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2005年和2006年提出“工业项目建设年”,对重点企业“扶优扶强”。近三四年来,郑州的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工业利税和收入都实现了翻番。
郑州工业崛起的过程中,一批优秀的工业企业如群星闪烁——
宇通客车占全国市场70%的份额,产销量全国第一;
郑州日产的高档皮卡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0%;
新烟集团红旗渠牌卷烟销量进入全国名优卷烟前五位;
金星集团啤酒产销量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四位;
郑煤集团、郑煤机、国投郑州能源开发公司和郑州新登企业集团4家企业进入“2005中国煤炭工业企业百强”;
中铝河南分公司、郑州竹林耐火材料公司和河南耕生耐火股份公司入选“全国重点行业效益十佳企业”;
“宇通”、“三全”、“思念”成为“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
…………
下转A08版
纷繁的数字令人欣喜,优秀的企业让人振奋,工业发展的后劲令人期待。可以说,郑州市已经形成了一、二、三产业竞相发展的格局,产业支撑作用逐步增强。
“作为一个内陆城市,郑州要想增强竞争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它的优势究竟在哪里?切入点究竟在哪里?”记者问道。
郑州之大,根本在于加快二三产业的双重升级。
“在第二产业发展方面,我们重点强调提高企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用高新技术改造和信息化提升传统产业,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赵建才说。据悉,到2010年,郑州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要达到5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和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年均增长达到30%以上,高新技术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5%以上。
在第三产业方面,郑州市提出“十一五”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44%左右,服务业从业人员占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42%以上。赵建才特别提到了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我们之所以敢于提出把郑州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商贸城市,这完全取决于郑州的独特优势,郑州最大的优势是区位和交通优势,在国内将铁路、公路、航空和通信等几大优势集于一身的城市独此一家,而且现在这种优势还在扩大,郑州一定要将这个比较优势发挥到极致,此所谓极化郑州。”赵建才说。正是基于此,郑州正在规划建设“四港”,即铁路港、公路港、航空港和信息港,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
建设铁路港和公路港的重要性自不待言,陇海铁路和京广铁路、连霍高速和京港澳高速交汇于此,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形”高速公路网也已经铺就,郑州在这“两港”方面的优势本来就很突出。
那么所谓“优势还在扩大”是指什么呢?赵建才介绍说,郑州是国家“十一五”期间规划建设的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的枢纽,新西客运专线已于去年动工建设,郑州至石家庄、郑州至武汉的客运专线计划明年动工,郑州至徐州的客运专线也会很快确定下来,“十一五”末,两条高速铁路的主动脉建成之后,郑州将成为铁路双十字交叉的城市,郑州作为全国铁路心脏的地位将更加牢固。
市长越谈越兴奋,“还不止这些”,在郑州市区东部,也就是郑东新区规划范围内,有几个国家级、大个头的项目正在规划和建设之中,这主要是指,以高速铁路郑州新客站为核心、包括高速公路客运站在内、融合郑州城市轨道交通等多种交通方式的综合交通枢纽,郑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铁路零担货运中心,国家干线高速公路物流港,中南邮政集散中心等等。
对于航空港的建设,郑州市委市政府更是寄予厚望。6月上旬,赵市长亲自率团赴穗拜访南方航空公司和民航中南地区管理局,赴深圳拜访深圳航空公司,畅谈做大做强郑州机场、以航空物流为重点大力发展临空经济的战略构想。
“发挥综合立体交通枢纽作用,对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格局极其重要!”赵建才强调,“仓储业、保税区等等国际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临空经济发展的提升,它将使河南发展辗转腾挪的空间更加宽广。”
郑州之大,更在于城市综合素质和竞争力要强。
大,不只是量的扩张,而在于城市自主创新能力要强,内在发展动力要强,经济发展质量要强,综合竞争能力要强。惟其如此,郑州之大,才不致发展成一种“虚胖”,而是成为一名青春勃发、内外素质兼具的运动健将。市长的解释简明贴切,但寓意深远。
郑州,时刻准备着!
温总理鼓励河南干群要“抓住和用好难得机遇”,实现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发展。那么,对建设“大郑州”而言,它的“难得机遇”又在哪里?
郑州,你准备好了吗?
对此,赵建才市长和郑州人民胸有成竹,信心十足--
作为中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在国际产业向国内转移、沿海发达地区向中西部转移的“两个转移”大背景下,郑州作为不可替代的“桥头堡”,面临的机遇千载难逢。
另外,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郑州作为中部地区重要的核心城市,在中部崛起和中原崛起中,应当走在前列,发挥更加积极更加重要的作用。同时,郑州经济已经良性驶入持续快速发展的快车道,也具备了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条件,因此,郑州经济发展理应从“又快又好”向“更快更好”转变。
是的,“谁能做中部地区的老大”这个问题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历史赋予了郑州难得的发展机遇,此时不跨越,更待何时跨越?重要的是,郑州必须抓住难得的机遇,先把自身做大做强,然后让历史去作出选择。
郑州衔接产业大“十”字
在河南省最新提出的“四大产业带”规划中,位于陇海产业带和京广产业带的交汇点的郑州市,它所肩负的重要作用格外引人关注。
陇海产业带是指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这是中国陇海产业带上城镇和产业密集度最高的区段之一,也是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资源输出的战略通道。
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规划中,该产业带将依托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规划建设高新技术、装备制造业、汽车、电力、铝工业、煤化工和石油化工等七大产业基地。
而京广产业带则是新郑(许)漯产业带,规划以轻纺、高新技术和食品产业等为主。
作为中原城市群中心城市的郑州市,正处在这个中原城市群大“十”字形经济核心构架的“原点”上。
在这个“原点”上,将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基地、文化高地。以这个“原点”为中心,将形成产业集聚、城镇密集的喜人图景,确立中原城市群核心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空间轮廓。
每个产业带中的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产业特征。在赵建才看来,郑州的使命就是两个字:“衔接”。在产业布局上、城市功能上、基础设施上、产业链条上全方位“衔接”,担当起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和增长极”的重任。
除了衔接,赵建才还认为,郑州还应打造好以郑州建成区为核心,以郑州所辖几个县市为卫星城市的大郑州都市圈。为此,郑州要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三个集中”,即项目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郑州,正在以崭新的面貌和充足的准备,厚积薄发,期待着新的腾飞。
一个下午的采访,赵建才不断地强调着调整、转型、升级这样的字眼,顺着这位市长的思路,记者对郑州跨越式发展的路径也越来越明晰了,我们祝愿郑州的明天更美好。
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记者环顾简朴的市长办公室,一尊置于茶几上的人物雕塑吸引了记者的目光。他介绍说,此人是北宋时期郑州名人、建筑大师李诫。
只见雕塑中的李诫手握他编撰的不朽建筑典籍《营造法式》,目光沉静,身旁是一个建筑模型。
也许,古人给了市长掌管城市的灵感,古代郑州的辉煌也给了市长发展城市的力量。郑州,等待着今天的郑州人重新将它塑造得更新更美!记者杨青王鲁峰孙斌文许俊文图
赵建才在办公室墙上的地图前给记者指点“大郑州”的战略构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