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应该向“九大行星”告别了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6-7-31 8:56:01 ·来源:新京报
人类对行星的感情是不容置疑的,没有行星(地球)就没有生命。 我们望着行星总感觉很亲切,觉得它们是地球的兄弟姐妹,因此也总希望行星家族能够进一步壮大。然而另一方面,数据是硬邦邦的,冥王星现在看来的确不怎么够格
下个月,两百名天文学家要去布拉格投票,最后决定冥王星还能不能保留行星的称号。本来九大行星的说法可谓稳如泰山,但随着人类看得更远更细致,冥王星的宫殿动摇了。比如一颗新近发现的名叫齐娜的柯伯带星体,个头比冥王星还大很多。
目前天文学家的主流意见似乎是把冥王星从行星行列剔除出去,因为它跟其他行星相比太小了,甚至还没有月球大。而保留“户籍”的惟一理由,据说只是为了照顾“文化传统”。
我是赞成开除冥王星的。
至于“文化传统”这个理由,冥王星1930年由美国人汤博发现,至今不过76年,大概也就美国这种历史很短的国家会把不到百年看得这么重。事实上,以人类五六千年文明史,大多数时间的“文化传统”都是五大行星而不是九大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而地球在很长时间里人们不认为它是一个星体,更无所谓行星,确定地球行星地位的应该是哥白尼。天王星1781年发现,海王星1846年发现,其间还有过某颗现在定性为小行星的是不是应该纳入行星的争论。也就是说,N大行星只是个动态的说法,它只跟人类的认知程度有关。如果非要引入文化传统这个参数,恐怕也是五大行星更稳固些。目前的九大行星,只是人类在现阶段水平上对太阳系的认识。既然越来越多的发现正在挑战现行秩序,那么做出调整也是必然的。
不过我也理解,反对开除冥王星的人,他们不希望行星的数量在他们手里不但没增多反而减少了。人类对行星的感情是不容置疑的,没有行星(地球)就没有生命。我们望着行星总感觉很亲切,觉得它们是地球的兄弟姐妹,因此也总希望行星家族能够进一步壮大。然而另一方面,数据是硬邦邦的,冥王星现在看来的确不怎么够格儿。或许我们眼界应该开阔些放长远些,在柯伯带甚至太阳系更远的地方,谁敢说将来不会发现新的行星呢?就说现在公认的太阳系边界、1光年外的奥尔特云带吧,很多长周期彗星都是从那里飞来。那么,这些彗星是由于什么原因而被迫改变轨道飞向太阳系内侧呢?解释只能有一个:那里应该存在至少一颗质量不小于木星的星体,它(们)的引力干扰了彗星的轨道。当然那颗我们现在还无法看见的星体很可能是一颗太阳性质的伴星,但是行星的可能性似乎更大吧。因此,我们不必为行星家族的暂时减员而伤感,未来肯定会有更多激动人心的发现在等待我们。
附:为了构思这篇文章,我坐在单位26楼的阳台上吸烟,看着楼下马路上人来车往,突然就对我们居住的这颗行星很有感慨,它那么巨大,充满活力,让人忍不住想要赞美。同样的,当你面对灿烂星空,应该也会有类似的感受吧!也正因此,即便那些在如此遥远之外的事物,也让我们牵肠挂肚呢。
李方(评论家天文爱好者)
新闻链接
新行星齐娜(Xena)将有可能成为太阳系的第十个行星,另一种可能是,“九大行星”这种说法将不覆存在。两年前齐娜的发现引起了科学家不少的争议,因为它和冥王星同样属于柯伊伯天体,而后者本身在是否是行星上就存在不少的争议。
下月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召开的国际天文学联盟大会上,两千名天文家将就是否把齐娜列入太阳系第十大行星进行表决,同时,他们也可能会决定是否修改行星的定义。
这次的天文学大会可能以三种结果告终:第一种结果,齐娜成为太阳系第十大行星,以其为标准,马上就会有接二连三的新行星出现,从此人们可能就得记住三十多颗以致更多的行星了。第二种结果,齐娜并没有成为第十大行星,以此为标准,冥王星也可能从行星列表中退出,这对于世界各地已出版的天文教科书也许不是一件好事。第三种结果就是没有结果,太阳系依旧保持在九大行星。
2003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科学家麦克?布朗等人在太阳系的边缘发现一颗新星,当时正式编号为UB313,这个发现是自1930年冥王星出现后最大的轰动。但是,尽管当年已经给这颗星拍摄了照片,一直到2005年,它才正式命名为行星齐娜。
齐娜沿着倾斜的轨道围绕太阳旋转,轨道长约557光年,它将在21世纪中叶到达轨道最远处,黄道十二宫的牧羊座。这颗星体由大量的岩石和冰组成,距太阳90亿公里。
〖 返回顶端 〗 〖 关闭本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