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祭唐山之殇 哀思24万逝者
河北各界昨日隆重集会纪念四百年来地震史上最惨烈瞬间
唐山大地震
悼念
唐山抗震30年
30年前,3时42分!7月28日24万多个生命陨落,唐山地震之殇铭刻在国人的心里。
30年后,失去亲朋的人们进入抗震纪念碑广场祭奠。
3时42分,50多岁老兵们穿着“同一个生日”的白色T恤,后背都是鲜红色的“30”,800战友集体震亡,他们哭得个个像孩子。
3时42分,空旷的唐山街道上,人们烧起纸钱。
3时42分,三四十名唐山地震幸存的老年人以长跑的形式纪念亲人,急速跑向黑夜中的城市。
本报讯7月28日凌晨,唐山抗震纪念碑广场,夜深邃而忧伤,纪念碑前的人群和鲜花又满了。时光再倒退半个甲子,就是唐山大地震,四百年来世界地震史上最惨烈的瞬间。24万多个生命陨落在自然威力之下,唐山之殇铭刻在了每个中国人的心里。
半个甲子之后,崭新的唐山以最快的发展速度同样震惊了世界。这个坚强的城市显得更加淡定,但每年的7月28日凌晨,人们会自发地来到纪念碑祭奠,静静坐在纪念碑前,哀思着那场灾难,同时向亲人倾诉。
昨天上午,河北各界干部群众1000多人集会隆重纪念这一特殊的日子。河北省委书记白克明说,举行纪念大会就是要向地震罹难的同胞和抗震救灾中捐躯的烈士们表示悼念,向英雄的唐山人民表示崇高的敬意。
纪念唐山抗震30周年大会在唐山市燕山影剧院举行。纪念大会召开前,河北各界人士在唐山抗震纪念碑广场举行了向唐山地震中罹难的同胞和在抗震救灾中捐躯的烈士默哀仪式,并向唐山抗震纪念碑敬献了花篮,以表达大家的哀思。
纪念大会由河北省委副书记、省长季允石主持。河北省委常委、唐山市委书记张和介绍了唐山抗震救灾的情况和30年来唐山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30年来,新唐山已经从废墟上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现代化城市,2005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027亿元,跃居河北首位,成为全国18个最具有活力的城市之一。河北省委书记白克明说,唐山未来会更加美好,会给全国人民更多的惊喜。
(新华 中新)
2006年·7月28日·3时42分
在唐山,人们心里又一次地震
这是一个诸多人的未眠之夜,在唐山,人们在黑夜中等待着,3时42分,那个惊心动魄的时刻。
昨日是唐山大地震30周年祭日,前日晚上市中心的抗震纪念碑广场聚集的人越来越多,这一夜,很多人没有从广场上散去。向震亡的亲人敬献花圈的彩排活动持续到了零点,之后,更多的人从这个城市的四面八方拥来。或交谈,或绕着广场走动,认识的不认识的人,交流的话题是30年前痛失的亲人们。
突然,沿着新华道的东西方向,数不清的挂着辽、陕、京、津、黑、晋、鲁等等外地牌照的汽车朝着广场飞驶过来,汽车的马达声惊醒了黑夜。看了看表,正是3时42分。这是那些在大地震中失去了亲朋的外地人开始进入广场祭奠了。
3时42分,记者所住酒店楼下燃起了数十盏蜡烛。黄色的火苗在风中摇曳。“他们在30年前就是住在这里的,我们今天来祭奠他们。”这是数千里之遥的贵州省铜仁市派遣的以统计局副局长唐先生为首的代表团,几位受托的贵州干部找到了前辈们的葬身之处,点点烛光寄托哀思。“我们本想用烛光摆放起怀念两个字,风太大了,摆不成。”唐先生未语先泣。
3时42分,一位中年人高喊着妈妈的名字,骑着一辆摩托车飞驰闯进了纪念碑广场上早已圈起的警戒区,向纪念碑冲了过去。几位负责安全保卫的工作人员没有拦得住他。在闯关时,中年人的头上也出了血。“妈妈,我想妈妈。”扔下摩托车,他哭得浑身颤抖。30年前,母亲葬身于漆漆黑夜。
3时42分,来自沈阳的魏凤江、北京的史黎晴等200多人聚集到了纪念碑广场。这些前空军北京某部驻唐山部队的战士们,早早地在零点半就陆续往广场赶。“每隔10年我们都要自发地搞一次这样的聚会。”这些已经50多岁的老兵们整整齐齐穿着“同一个生日”的白色T恤,每个人的后背都是一个鲜红色的“30”。“我们的驻地就是纪念碑广场对面的那片空地,现在成了一块绿地。”史黎晴等人的眼圈红了,有人肩膀抖动着哭出了声。在那块绿地上,他们的800战友集体震亡。这些知天命的人,哭得个个像孩子。
3时42分,空旷的唐山街道上有人燃起了火堆,那是悼念亲人的人们烧起了纸钱。这一刻,悲情溢出了胸间。
3时42分,三四十名唐山地震幸存的老年人以长跑的形式纪念亲人,急速跑向黑夜中的城市。
这一时间的点上,在唐山,人们的心里又一次地震。
国家将收集遇难者资料
外界一直关注唐山地震死难人数,当地档案馆遇难者资料并不全
“唐山地震是曾惊动世界的大灾难,我们有责任将完整系统的地震档案保存下来。随着时间的流逝,如不加强对地震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保护,损失将难以弥补。”
——唐山档案局局长
据新华社电 我国将着手收集整理关于唐山大地震的专题档案,其中包括24万多名遇难者的系统资料。
记者从河北省唐山市档案局了解到,目前唐山地震档案虽然已保存了一些,但还没有形成较系统完整的专题档案。唐山市档案局局长杨振岐说,唐山地震是曾惊动世界的大灾难,我们有责任将完整系统的地震档案保存下来。随着时间的流逝,如不加强对地震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保护,损失将难以弥补。
根据国家档案局和河北省档案局的安排,目前唐山市档案局已开始唐山地震专题档案的收集工作。征集内容将包括唐山地震预报、震前自然情况、伤亡损失、抗震救灾、恢复重建等情况,每个主题、每个阶段都将有完整的资料,以便给后人留下这场大灾难的完整信息。
唐山地震死难人数,一直是外界比较关注的话题。唐山市档案局征集保管处处长王金国说,档案馆过去有一些死难者的资料,是震后不久报上来的,包括当时一些街道上报的名单等,但只能说是有,不能说全。下一步将从各个街道和村庄入手,收集系统的死难者资料,以形成包括名字和基本情况在内的每个遇难者的系统资料。
目前在唐山市档案馆中,关于1976年唐山地震的照片、文书、音像等类档案共有一万多件,其中大多数是震后拍摄的反映破坏情况的照片。还有当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录像带,共有两套、十多盘。此外,档案馆还有一些文书档案,主要是抢救出的震前资料和救灾时的文件资料。王金国介绍说,在河北省档案馆和唐山抗震纪念馆中也有一些地震档案。
唐山市档案馆的档案在唐山恢复重建中曾发挥重要作用。开滦煤矿林西矿洗煤厂在地震中几乎全部被摧毁,要重新设计施工恢复生产需要5年时间,工程技术人员利用保存下来的原技术档案,仅用一年时间就恢复了震前生产能力。
杨振岐说,目前唐山地震幸存者多还健在,收集整理包括死难者、预报等情况在内的档案资料条件还具备,但越往后难度就越大。
特写
纪念墙下的悲伤
“妈,我带着家人来看您了。”昨日上午7时,一个十来口人的家庭,在一位50多岁妇女的带领下,在唐山南湖公园的纪念墙下低头默哀,“妈,您外孙女考上大学啦,我们全家人都很好,都来看您了。”女人喊一句,哭上几声,身旁的男人劝说着她。女人最后哭喊道:“妈,以后每年我们都会来看您的。”男人是唐山市政协吴副主席,一家人哭悼的是他死于大地震的岳母。
“从前天开始,就陆续有人来悼念了。送花圈的,挂挽联的,络绎不绝。”负责建设纪念墙的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员说,“特别是27日夜里,有人在这里一直守到了凌晨。天一亮,这里的车子都挤满了。”
在纪念墙的入口处,上百人围住了两张长条桌子。“义务写挽联”,一个标语挂在桌子上,写挽联的几位师傅已经忙得满头大汗,他们不停地询问要祭奠的死者的年龄、性别、关系,然后写出合适的挽联。
在写挽联处的侧旁,几个人忙着整理一束束的鲜花。
7时,前来悼念的人拥挤在纪念墙下不大的广场,黑色的墙下,人头攒动。
“我从2004年7月28日开始,每年的今天我都要来这里。”一位叫胡淑娟的老人搬来了三个大型花圈,“我在墙上刻了一个人名,他是地震后为我治伤的一位上海医生,30年了,我再也没有见过他。”三个花圈上分别挂着一个挽联:“敬献给解放军某部战士”。“那些孩子都很好啊,可惜,他们都在地震中牺牲了。”她再说不下去了。
在纪念墙的背面,是掩埋了数万尸骨的“万人坑”,现在成了树林,各种树木郁郁葱葱。一些妇女在烧着纸钱,不知是谁修了几个简单的神龛,那成了公用的焚钱之地。“谁也不知道自家亲人埋在了哪里。”一位妇女说,“不管是埋在哪儿,我都要过来看看。”
在中间的纪念墙,一位男子架起了一个铁梯子,他把一个花环挂在了中间的一块刻了名字的石块上,那是一连串姓“郝”的名字,记者数了一下,共6位,第一位为祖父,后几位为父亲、伯父、叔叔。
一对老人蹒跚着跨了几个台阶,掏出了一个破旧的小孩子玩具,摆在了最下一行一个名字的下面。“这是我们唯一的女儿,如果不死,也快40岁了。”两位老人每隔几天就会来一次这里,“我们陪陪她,她一定孤独。”
“给妈说几句话吧。”70岁的边文娟老人劝着妹妹,看上去,妹妹年轻许多,紧闭着嘴不说话,“那年,我妈和我现在的年龄差不多,我想她啊。”妹妹还是不说话,眼睛却盯着妈妈的名字不肯移开。
A04—A05版 采写:本报记者 喻尘 摄影:本报记者 刘可(除署名外)
图:
唐山地震当天废墟中的日历。
唐山市民哭祭亲人。
7月28日凌晨,众人在唐山抗震纪念碑前集会纪念,多名当年战友震亡的老兵穿着印有“30”的T恤。
昨日凌晨3点多,唐山市大地震纪念广场,一名残疾人到这里哭拜在地震中死去的妈妈。
CFP供图
昨日,市民在抗震纪念墙前悼念“7·28”唐山地震死难同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