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宗
读三国时,我最不明白的是,曹操和诸葛亮作为丞相,打仗的时候都是亲自挂帅。相反倒是孙权,贵为“国君”,每有大战,总是“退居二线”,让周瑜、鲁肃、吕蒙、陆逊执掌帅印。那结果也很不同:曹操饮马长江,弄了个赤壁大败;诸葛亮五伐中原,弄了个无功而返。 还是孙权的几位元帅都取得了辉煌的战绩:周、鲁火烧赤壁,曹公败北;吕蒙计夺荆州,关羽授首;陆逊火烧连营,刘备饮恨。当然啦,曹操和诸葛亮也打过许多胜仗,而且有的仗打得还很漂亮,但总觉得不如孙权潇洒。要不,诸葛公只活了54岁,曹公只活了66岁,而孙公却活了71岁。
如果再比比诸葛亮和曹操,又数诸葛亮最不放手。他不但兼职多,而且事情管得具体、琐碎。特别在用人上,对皇帝不放手不说,对下属更是拴得死死的。本来我是不爱引用虚构的《三国演义》中的材料的,可是《三国演义》为了大树特树诸葛亮的高大形象,突出他超人的智慧,不仅没有修正他的缺点,反而把他写成了一个小心眼的看家婆,越抹越黑了。基于这个原因,这次就破个例,拿《三国演义》说说事吧。在罗贯中笔下,诸葛亮调兵遣将从来都是顾虑重重,手握兵权不放,欲放还收。他要么给将领几个锦囊,“预先设置程序”,让他们遇到危难时打开依计而行,把有思想的将领当成可以遥控的机器人使唤;或者是让将领把安营布阵的情况画成地图,快马飞报他知。其实最了解实际情况的是在前方带兵的将领,而不是稳坐中军帐的指挥官。俗话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可诸葛亮从不给人家临时机宜权、便宜行事权,却是像教小孩子那样教他们打仗,这只能束缚他们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并使结局以失败告终。
失街亭是人们街谈巷议最多的一个故事,主将马谡更是为千夫所指,说他辜负了诸葛亮的信任,坏了诸葛亮的大事。但我认为,诸葛亮从坐大军帐“召开军事会议”一开始就为失败埋下了祸根。本来,任命马谡领兵,交代任务,委派副手都顺理成章,没有多少可挑剔的,但诸葛亮偏要对副将王平吩咐说:“吾素知汝平生谨慎,故特以此重任相托。汝可小心谨守此地:下寨必当要道之处,使贼兵急切不能偷过。安营既毕,便画四至八道地理形状图本来我看……”(见《三国演义》九十五回)应该说,这些话根本没有必要交代,即使交代,也要交代马谡,因为马谡是“一把手”。当着马谡的面如此交代王平,等于挑拨离间,使主将感到自己不受信任,而副将趾高气扬,觉得自己负有监督、制约主将的特殊使命,造成二人互相猜忌和故意执气。主副二将不团结这仗还能打吗?第三,诸葛公还要王平画什么地图来给他看,那时又无电报、传真、因特网、电子信箱,等他看到,阵地早已失守了!真乃书生气也!
诸葛亮去世已经快二千年了,但不放手的诸葛亮式的领导还是后继有人,一茬又一茬。他们总是把别人当成鲁钝之人,就觉得自己聪明,料事如神,事事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不肯给下级放权。奉劝这些领导学学孙权吧,该放手时须放手,不要每每事必躬亲,这样,不仅能搞好工作,还能健康长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