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胡笑琪 金陵晚报记者 王君金陵晚报报道7月4日河北文安发生5.1级地震,7月26日安徽定远发生4.2级地震,而且两次地震都是发生在远离板块边缘的地台内部,这通常被看作是“远离地震”的区域。中科院地理湖泊研究所的陈志明研究员说,虽然这两次地震看似相距甚远,距离近600公里,但是两者之间其实存在着“内在联系”,从他们研制的亚洲与邻海地貌全图和其板块造貌构成图以及对国外内的综合资源分析,这两次地震的动力源可能存在着相联性。
菲海板块俯冲造成小断裂
最近这两次地震发生的地点,都是远离地震高发区域的“华北地台”的内部。陈志明研究员说,其实这都是由于菲律宾海洋板块的“不安定”造成的。据了解,它现在每年约以50—55毫米和46—50毫米的速度分别朝西南日本—朝鲜半岛,和冲绳群岛及其后方的东海大陆架俯冲。而且这个菲海板块是向西北向的运动,对于日韩的“俯冲”速度要快于它对南冲绳与东海的俯冲速度;同时,在中国大陆方面,由于印度板块对亚洲的碰撞,使华南亚板块向海洋的推挤力大于华北亚板块。这个速度的不均衡,导致了板块的一些小的断裂,比如中国东部大陆,特别是东海、黄渤海和苏北与黄淮海平原形成一组北西西向(方向西偏北,其中西偏北的角度低于45度)的左剪切中小型断裂。这组小型断裂都是新生代以来形成的,横穿着老郯庐大断裂。
防备中小地震的发生
陈志明说,根据国家地震局各省区分别编制的地震构造图可以看出,在河北的保定与文安之间有北西西向的小型左剪切断裂,在安徽定远以北15公里处也有北西西向的左剪切断裂。因此,本月两地相继发生的中小地震,可能都与菲海板块驱动这组断裂系的活动有关。而去年11月26日江西瑞昌发生的5.7级地震,也与这种北西西向的断裂有关,不过其动力源是来自大陆向海洋推挤的差异(即华南的东挤快于华北),从而形成类似的左剪切断裂。陈志明说,这些地区都远离大板块的活动边缘,发生大地震的可能不大,但是由于板块的飘移作用,形成了一些小型断裂,这种动向值得有关专家注意。建议对华南、华北与东北三大亚板块过渡带的这组左剪切断裂加强监察与研究,并防备发生中小地震的可能性。
10年研制亚洲地貌图
陈志明说,地震的发生是各种复杂原因造成的,因此想要掌握地震发生的内在规律,需要站在全球的背景下综合考虑板块的运动,过去亚洲地区缺少一份完整的地貌图,而自然资源与灾害往往是跨国或跨地区分布,或海陆互相影响的,而且是很长时间累积而成,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是很难进行研究的。因此最近10年来,他们一直致力于研制一张完整的亚洲地区的全貌特征图。据了解,由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所陈志明主持、中俄科学家多位专家合作的《亚洲与邻区陆海地貌全图》已正式完成。亚洲地区的所有地貌特征被浓缩在一张图中,这样自然灾害的多发区域可以透过它们的地征特征被看清楚,探究它们的原因也变得容易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