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
记者陈勇 通讯员孙击翔 曹南燕
谢树成教授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一位地质学专家,而他的工作类似法医。在侦查刑事案件时,法医根据作案现场留下的指纹可以推断犯罪嫌疑人的特征,而谢树成教授借助地球环境事件的“指纹”——地质体中的“分子化石”破解了地球几亿年前的一系列秘密。
2.5亿年前,是什么灾难导致了地球上的生物大灭绝?学术界曾认为大灭绝是一次性完成的,由外星体对地球的撞击引起的可能性较大,而谢树成教授、殷鸿福院士等与英国学者携手,对煤山二叠纪——三叠纪界线附近的“分子化石”进行研究,认为当时生物灭绝至少是分两阶段完成的,主要的动因可锁定在地球内部。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科技刊物《自然》上。
近年来,谢树成主持国家级和部级的科研项目10余项,在国际上发表被SCI收录的论文20余篇。上月底,在中国科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被授予“第九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谢树成在地质学的一些新兴边缘学科进行探索,主攻成矿流体、雪冰、泥炭、北方黄土、南方红土、洞穴石笋等地质载体以及重大地质转折期的类脂物分子,在古生物学与地层学领域取得了创新性成果。在国际上,他最早提出高等植物对全球温度变化的响应能够在生物标志物单体氢同位素上记录下来,开创了分子古气候学研究的一个新方向。
想要从岩石和土壤中检测出痕量(比微量更少)的类脂物分子并非易事,谢树成教授介绍:因为痕量“分子化石”相当少,相当于从一吨的岩石中提炼出一毫克甚至一微克的物质。
“地质工作的确很艰苦,可是当自己慢慢地做起来,对某个方向一些重要科学问题产生了浓厚的科学兴趣时,再苦也是值得的。”谢树成平静地说。
1989年谢树成大学毕业后,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风餐露宿的野外考察中度过,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1997年,谢树成到青藏高原8012米的希夏邦马峰科考,在海拔6000多米处掉进了冰裂缝,在命悬一线之际是身上背的铁桶救了他的命,因为铁桶卡在了冰裂缝上。谢树成将科考队钻探出来的雪芯从海拔7000米的冰川上背到海拔5800米处,让其自然融化后,经仪器分析发现,雪冰中存在石油残余物。谢树成分析后认为,海湾战争中油井燃烧后产生的烟尘在全球大规模地扩散,其中一部分在冬季受西风带影响随风在青藏高原上留下了痕迹。
目前,谢树成正围绕着地圈与生物圈相互作用这一课题,试图揭示地球环境与生命过程的一些特点和规律,为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提供基础数据和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