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鼓是我国北方现存最早的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也是北方大鼓的鼻祖,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山东大鼓位于大鼓曲艺类之首。
渊 源
山东大鼓原称犁铧大鼓,因其伴奏乐器为犁铧碎片而得名。 最早发源于鲁西北运河沿岸农村,由农村秧歌调发展而成,已有350多年的历史。这种曲艺形式的形成与鼓词联系紧密。明末曲阜艺人创作《木皮子鼓词》,首次提及“鼓词”,此后,山东出现了蒲松龄、曹汉阁等一批鼓词作家,民间说书艺人创立“孙赵门”,山东大鼓正由此衍化而来。
自清嘉庆至民国时期,山东大鼓在冀鲁两省南起聊城、临清,北至德州、沧州的大运河两岸十分兴盛。清末同治至光绪年间,山东大鼓进入城市,出现了女演员。有名的王小玉姐妹,演艺风靡济南,使乡下土调大鼓在城市站住脚。
表 演
山东大鼓最初只是敲击犁铧碎片伴奏,采用山东方言来演唱当地的民歌小调,后逐渐发展为有板式变化的成套曲腔的说唱表演形式。演唱多为单人站唱,也有二人对唱形式。主要伴奏乐器为矮脚小鼓、大三弦和月牙板(也叫梨花片)。唱腔属板腔体,一般分慢板(又称头板)、二板(流水板)、三板、快板等板式。
山东大鼓的书目主要是中篇,唱白相间,已知的有《三全镇》、《金锁镇》、《大破孟州》等数十部。短段只唱不说,以《三国》题材的唱段最多,有《东关岭》、《长坂坡》、《河北寻兄》等60余段;其次是以《红楼梦》题材的唱段,有《黛玉葬花》、《宝玉探病》等10余段;《水浒》唱段有《李逵夺鱼》、《燕青打擂》等。另外还有一些根据戏曲故事、民间传说故事编写的唱段。
发 展
上世纪30年代,山东大鼓盛极一时,享名曲坛的有所谓的“四大玉”,当时还在上海灌制了“山东大鼓”的唱片,发行大江南北,使其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全国影响的大曲种。山东大鼓还直接促成了山东快书的形成,并对“乔派”河南坠子和西河大鼓等的形成与发展起过重大影响。
2002年8月,山东济南市曲艺团应香港特区政府的邀请参加“中国戏曲曲艺节”,把《战马超》、《大西厢》和《草船借箭》3个山东大鼓段子搬上了香港舞台,反响很大。2005年5月,山东大鼓在拥有百年历史、修葺一新的明湖居再度上演,大放异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