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难熬的一天啊!”早晨起床后,35岁的曹大华钻出低矮的工棚,看着刚露出头的太阳就是一声叹息。连续几天的高温,实在有些难熬。曹大华来自我省的阜阳,同来的还有老李弟兄和老马等十几个人。他们此次来合肥,主要从事省城肥西路下水道改造工程。 曹大华说,他们来到合肥黄山路已经有十几天了。由于这次下水道改造采用的是掘井推进的方式,大部分工程的作业是在地底下进行的。尽管不需要剖开路面,尽管工程建设速度加快了,但施工的难度却加大了,而负责施工的工人则更加辛苦。
老李的弟弟小李笑着告诉记者,这井下温度比外面低,但比外面更难受。记者在得到工程人员的允许后,沿着一个用毛竹搭起来的长梯爬到井下,的确感到有一股凉意。井底下满是淤泥,难以立足。但记者发现,尽管温度比地面要低,但一点风也没有,很快记者和小李都满头是汗。
38岁的小李说,他已经在“地下”混了好几年了,干的是民工里最苦的活计,主要因为家里经济状况不好,还有孩子上学,自己也没有什么手艺。小李说,他和另两个工人负责井下工作,两个人挖土,一个人拉车。
在小李的带领下,记者钻入水泥管道,管道里似乎很凉,但很闷。水泥管道只有1.2米高,必须猫着腰才能进去,管道里一片昏暗,满是积水和淤泥。行走在其中,记者的头不断“碰壁”。小李说,他们一天干10个小时活,只能进展6米,现在已经推进了60米。尽管只有60米,但记者足足走了将近5分钟,中途不得不停下来休息一下。小李笑着说,他们已经练就了这身在地下的“功夫”,习惯了。
越往里,记者感到越闷,而小李和同伴已经敏捷地干了起来。但记者发现他们的身上除了泥土外,早已经湿透了。为了不妨碍他们工作,记者退了出来。当记者沿着竹梯爬到地面,尽管外面很热,但还是立即感到有一股清风吹来。
在距离深井约10米的地方,一排用塑料搭起的工棚,这是曹大华和同伴们的家。尽管是上午,里面已经热烘烘了。本报记者 安雨/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