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钢琴琴盖,在琴弦上陆续加入硬币、螺丝钉和厚海绵,这是上海东方早报记者昨天在音乐厅里看到的一幕。这不是什么行为艺术,而是首次来到上海的钢琴演绎形式———“加料钢琴”。
加料钢琴在欧美早已家喻户晓。 昨天,“麦塔朵”(Matador)双钢琴组合之一的中国钢琴家柴琼妍说:“中国在古典音乐演奏方面还没能像欧美国家那样尝试那么多方式。”为把加料钢琴引进中国,麦塔朵放弃了参加巴黎音乐会的机会来到上海,将于8月12日在上海音乐厅进行演出。
此次麦塔朵上海音乐会除了两人联弹、独奏的古典音乐曲目外,还有一首美国作曲家斯罗华特别为这次音乐会创作的加料钢琴曲目《榔槌舞》,其中融入了许多中国元素,首先考虑的是对箫、唢呐、锣三种中国乐器的模仿。在这首曲子里,他们将向两架钢琴内陆续加入硬币、螺丝钉和厚海绵。记者观看了双钢琴组合成员之一彼得·哲帕尼克的演示。当彼得往琴弦里卡入硬币时,钢琴发出了类似锣的声音,而贴上一条海绵,琴弦竟能发出类似古筝的声音。加料钢琴通常是通过改变一组琴弦的音色来进行演奏,这样在演奏前就必须有三个小时以上的时间来准备、摆放“琴料”。
据柴琼妍介绍,加料钢琴更擅长于模仿亚洲乐器,特别是印度尼西亚的加美兰乐器。在钢琴的弦上或各弦之间“加料”,能改变琴弦的振动、切断泛音,从而达到改变音色的目的。加料钢琴的演奏讲究即时性,需要运用无穷的想像力。
加料钢琴(PreparedPiano),又被译为“预设钢琴”或者“魔幻钢琴”,由美国前卫派音乐家约翰·凯奇(JohnCage,1912~1992)提出,最初是用于一个带有非洲风情的舞蹈伴奏中。由于当时表演舞蹈的场馆只有一架钢琴可用,而凯奇创作的伴奏音乐又需要一件打击乐器,于是他就突发奇想在琴弦间设置了一些物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