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海卢铿
祖籍重庆,生于香港,著名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嫡孙。青少年时代在重庆度过。此后,在大巴山区当过知青、工人,1982年毕业于东北大学钢铁冶金系。现任上海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裁,是“新住宅运动”首倡者,多次当选中国房地产“十大风云人物”。精彩语录除了大自然给的大山大水,重庆缺少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重庆用美女、美食、美景等作为城市名片,太浅层,应该挖掘更多有价值的东西。个性的升格可能比行政直辖更有意义。走了正道的重庆人,胆识加上智慧,容易成为人杰;没上正道的,鬼道加上霸道,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人物素描他说着爆豆子般的重庆话
第一次听说卢铿,是10年前,在锦绣山庄。
那次的采访对象是山庄住客,事过境迁,已记不清何人、何事。唯一有印象的,是同行的上海籍前辈不断提到的一个名字——卢铿。
前辈嘴里的卢铿是个传奇。爱国实业家卢作孚的孙子,国内第一批下海的、本地最早的豪华别墅开发商,在全国各地都有生意……跟显赫家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低调。“按说这种人的出镜率应该很高,但事实恰恰相反。”前辈当时将此归结为上海人常挂在嘴边的“不俗气”——财富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拥有财富的气质。卢铿刚好符合上海人对富豪的所有想象,以一种不夺人耳目的方式证实自己的存在。
7月23日,上海杨浦区迪亚兹咖啡馆,我见到这位慕名已久的人物。他比约定时间提前两分钟抵达,笑得温文儒雅,开场白居然是:“今天算晚的,跟人约了事情,我一般会提前10多分钟赶到。”——给人一种错觉,这是在细节上无懈可击的典型上海男人。
他已在上海定居9年,举手投足间都带着上海人特有的温和、细腻。直到他用爆豆子般的重庆话说起自己眼中的家乡,那个“雄悍、坦直、开放的城市”,才让人闻到熟悉的重庆崽儿味道。
他两岁时从香港回到重庆,在嘉陵江边长大。童年印象里的重庆,都跟自然环境有关——伸手不见五指的大雾、交通不便,出行得靠木炭车、走哪儿都要折腾上大半天……
17年后他走出重庆。在大巴山区万源当过知青、工人,之后考上大学、工作、下海。20余年转战沈阳、重庆、苏州、广州、上海……他把自己的思考写成书,充满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那种。
书中少不了重庆与上海,这两个在他生命中有着重要意义的城市。在他身上,重庆与上海两个城市的不同特质不可思议地和谐共存:冒险与谨慎、坦直与温和、豪爽与细致……核心对话1解读;开拓创新助我闯荡
重庆人文精神是什么?
卢铿的答案是开拓创新。“重庆人从来是敢闯天下,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并且,不排外。”
卢铿眼里,这种精神的形成与自然环境有关。在大山起伏、两江环抱、交通不便的环境下,重庆人一直在挣扎中生存,与山斗、与水斗,斗出重庆人在钓鱼城抵抗元军36年不降的顽强精神,也斗出重庆人特有的刚烈性格。
重庆历史上的多次大移民对这种人文精神的形成也至关重要。从湖广填四川、抗战大迁移到后来的三线建设,历史上数次大移民机会,造就了重庆特有的人才基础,也铸就了重庆人独有的个性特点和人文基调。
事实上,卢铿的先祖也是移民,是湖广填四川时迁到重庆的。在他20多年的商海闯荡中,重庆特有的人文基因,一直在发挥作用。
“以我自己来说,上个世纪80年代就下海,骨子里从来不介意四处闯荡。在重庆人血脉中,这种开拓精神、创新意识从古至今一直存在。”2比较:重庆缺少人文故事
卢铿眼中的海派故事,与海派文化一脉相承。海派文化特别之处,不在其地域文化形成之久远,而在其日日更新。
上海曾经是一个由苏州府管辖的渔村乡场,迄今为止建镇建县七百余年。近现代持续160多年华洋交融的历史,促进了当地人才交流和思维创新,但百年洋风拂沐,并没根除上海人骨子里深沉的传统。比如,上海街道名称几乎全是中国各地地名,老城厢旧建筑执拗地久立于摩天现代建筑群中,门类齐全的地方戏经久不衰,就连上海男人,也普遍保持着温和、爱家的“火巴耳朵”特点。
整体给人的印象,上海是一座既有建筑又有城市的城市,是一座有着人文记忆的新兴城市。
那么从古巴国首都到近现代陪都,久远的重庆历史上,又怎么会没有故事?
卢铿认为,确切地说,重庆缺的不是历史和故事,而是一种文化,一种历史人文的传承,还有现代时尚的新东西。
远的不说,跟近邻成都相比,“巴出将,蜀出相”,巴出雄杰,蜀育英才,两地各有千秋,然而,如今提到重庆,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一段——重庆需要在传统文化的保护、发掘上下功夫。
卢铿举了个例子,其公司有出差成都的机会,大家争着去,都感觉这是个有历史、有文化、有魅力,包装也到位的城市;而去重庆,没人争。“这应该让我们反思。除了大自然给的大山大水,重庆缺少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3反思:“三美”名片太肤浅
对于重庆打出的三张名片——美女、美景、美食,卢铿认为那是太浅层,太浮躁的东西。重庆最需要的,是发掘背后的东西,比如巴文化、山民文化、码头文化、抗战文化……传承精华,加以创新。
不是说美食不能成为文化。以上海菜为例,历史上它没有进入过名菜系列。最近,上海由政府牵头,举办了“推进上海菜论坛”,提出“振兴上海菜”战略,准备在2010年世博会前,挖掘上海菜的历史内涵,创造其“时尚、经典”形象,让吃上海菜成为外来者眼中的一大亮点。
卢铿说,是无形的文化之手打造出今天的上海和上海人。在上海日常细节中,这种海派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随处感受得到。
那么重庆呢?
“建筑上有。成都无论建多少高楼,给人的感觉始终是亭亭玉立。渝中半岛上见缝插针中堆砌的建筑体现的,是这座城市的铮铮阳刚之气。不过,它给人的感觉密度太大,不适合居住,缺少一种人文理念。人们的现代化热情可能正在广泛抹杀城市本来应有的元气和精神。”
他概括:城市的建设需要三个向度的和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历史与未来。4 建议:个性升格胜于直辖
个性升格可能比行政直辖更有意义。
重庆一直强调要打造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但这还不够,还需要更多关注物质背后,起支撑动力作用的动力源泉——精神文化。他说,重庆直辖,是中央看中了重庆的区位优势,也看中了重庆人勇往直前的品质。唯有重庆才能在西部崛起中挑纲担梁。
在身为老板的卢铿看来,重庆人的命运不仅取决于机遇,还决定于性格——走了正道的重庆人,胆识加上智慧,容易成为人杰;没上正道的,鬼道加上霸道,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而上海人,相对谨慎有余胆识不足,虽然打工可以打出国际经理人的最高水准,但叱咤风云的老板,却乏善可陈。
“性格决定命运。我希望重庆人纠正性格中的弱点。”他希望看到,在巴渝文化的未来篇章中,多一些历史人文精神,多一些现代文明色彩。记者手记
卢铿出生在一个承载了太多荣誉和骄傲的家族。想象中,家族出身对卢铿的影响应该是非常大的。虽然卢铿提及家世总是一带而过。
据说卢作孚死后并无财产传世。卢铿得到的唯一财产是祖父题词的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愿人人皆为园艺家,将世界造成花园一样。
这种家族的文化传承体现在卢铿的言行中,无论谈建筑,还是城市人文精神,卢铿一直强调的是文化,还有细节。
他像上海人那样细致守时,把每个细节做得无懈可击,同时也保留着重庆人特有的坦直性格,但又把它一分为二——浮躁、无遮拦在他身上没影,留下的,只有诚恳、豪放。普鲁斯特问卷1、你认为最完美的快乐是什么?答:突破后的轻松。2、还在世的人中你最钦佩谁?答:父亲。3、你最珍惜的财产是什么?答:独特的精神财富。4、你最看重朋友的什么特点?答:坦直。5、如果能再选择的话,你希望让什么重现?不作答。
特派记者 路易/文图 |
|
|